因为热爱,所以选择。拿起语文书品味教育生活,已有十八个春秋。从初登讲台的欣欣然,到自认为老练的自然,再到新课改下的茫然,又到至今的坦然。我的语文观经历了模仿、肯定、被颠覆、确定一波三折的变化。重新装载十八年的语文教育历程系统,细体会,慢研磨,我从中发现语文课堂应有的本真——三实,即真实、朴实和扎实。
一、 真实
贾志敏老师说:“真实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当课改之风刚刚吹起时,一些大型公开课着实让我们眼前一亮。授课老师极尽展示自己的各项才能:有的把课件制得完美无缺,课文里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相对应的幻灯片;有的花枝招展,载歌载舞。学生各个伸头踮脚,精力和注意力都是前所未有的饱满和集中,整个课堂可谓热闹之极。当课堂和学生都恢复平静,盘点这节课的收获时,老师的感觉是好累,学生的感觉是好玩。这样的课堂只能让听课者记住授课老师的个人魅力,却不清楚这节课到底讲了什么知识。初次听这样载歌载舞的语文课,我深深地怀疑自己不是当语文老师的料。我没有妖娆的舞姿,亦没有上天眷顾的嗓音,我该怎样去顺应这个潮流?弃文从数?这不是我的初衷。师范三年,我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我把时间交给学校的图书馆。当我身边的同学都在和金庸、古龙“谈古论今”、“说枪论剑”,和琼瑶聊浪漫的时候,我在读《怎样上好语文课》这本当时认为苦涩而无味的专业著作。我把对语文的挚爱当作初恋。而仅仅工作几年,我初登讲台的欣欣然的新奇劲儿还没有过,就遭遇了工作上的“瓶颈期”。我该何去何从?我在这种茫然的状态中,且思且行着。
一个秋雨霏霏的双休日,我受学校的派遣去濮阳听优质课。三位授课老师:陈丽羽、吴志诚、陈金龙呈现给我三节真实的语文课。他们的课堂上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都有涉及,没有刻意的包装、渲染、夸张、展示等手段。一个叫陈丽羽的老师讲《天窗》这一课时,一节课的道具只有一张课件。整个大屏幕上有一扇小小的天窗和天窗的影子。就是这仅有的一扇天窗,令孩子们有了太多的遐想。如果用过多的课件来展示窗以外的景物,无疑是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反倒没有“从无看到有,从虚看到实”的效果。就是这种真实,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讲课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我是在听语文课,而不是在看讲这一节课的老师。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大部分来自于课本,但这些知识散乱无序,没有经过解压。学生和它之间需有一条路径,一个引渡者,老师便是这位引渡人。你能做的是如何让学生通过你掌握的解压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压知识。老师万不能做一个美丽的屏风,把自己树在学生面前,而让学生看不到屏风后的精彩。
二、朴实
当课改的口号愈喊愈响时,随之而来的是名目繁多的所谓各种课堂模式。学生分组,打破了以往师生面对面的授课方式,新颖而有时代感,未尝不可;学生小组内结成互助对子,减轻老师压力,实现生教生的愿景,一举两得。但令我至今不愿认同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展示。在这个环节里,几个学生各有自己的身份,身份不同,展示语也不同,并且还要有统一的手势和动作。这种完全被格式化的形式,把学生限定在一个固有的框架里。学生在回答问题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展示语说一遍,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还可以,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往往是做好了这一项却忘了那一项。因为小组成员是按照学习程度均匀分配的,所以,无论哪个小组展示,都不是行云流水般自如。整个环节都是在一卡一顿的状态下勉强进行完。再看刚刚参与展示的学生,个个面红耳赤,喘气拍胸,好像刚刚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大事。这样完全被指定的形式,听课的学生听到了什么?展示的学生又记住了什么?
新课改提倡课堂高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统一化的模式,学生有什么灵动性可言?没有思维的灵动性,哪儿有高效的效果?
课堂上,学生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组建小组,都不能偏离学习知识这个主题。倘若一味追求课堂形式,那学生的身份就应该变成演员,他们不再是以学习为主,而是以排练为主。高效课堂不是跟风,不只是新颖,而是首先要认识到这是课堂,是传授知识和方法的课堂。
三、扎实
扎实,即老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苏霍姆林斯基 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只会认生字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漂亮的粉笔字、精妙的课堂语言、超强的掌控课堂的能力等,各种技能叠加在一起,方能体现语文课堂的优美。记得我上初中时,教我们地理的是一位刚毕业的男老师,第一眼看到他,我们班的学生一点都不喜欢他。不帅的外表,羞涩的表情,错乱的语言,完全看不出是一位地理专科毕业的老师。第二节课,上课伊始,他什么话都没有说,拿着粉笔的右手在黑板上游龙般地舞动起来。一会儿功夫,一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赫然站在黑板上。更让人叫绝的是他又在公鸡的不同位置上标上了不同的地名和其他信息。这一切都是在他没有看一眼书的情况下完成的。我们班的学生除了目瞪口呆外,再无任何表情。从此,我们全班学生对他顶礼膜拜,开始认真学习地理。
一个能让学生折服的老师,一定拥有丰厚的专业知识,拥有让学生佩服的理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总之,无论到什么时候,课堂永远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载体,是一个真实的空间,不是作秀的舞台。
我或许不能把我的语文课上到理想的境界,但我在努力靠近这种境界。“有梦想的人是生活的作家。”我相信这句话。
真实、朴实、扎实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我理想中最好的语文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