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近而立之年,却终究是许多活不明白的地方。
是的,三十而立,自我感觉仅仅是三十而已。
其实,对我来说这么多年以来,我见过的活的通透的人不多,这并不是假装自己有多高尚,而是大家都在生活的泥潭里摸爬滚打,眼里最多的还是柴米油盐。
就像最近被爆破的公知的高晓松大师,其实我对这个人原本也没有什么偏见。原来只是感觉这个人太博学了,在《晓说》里谈天谈地,无所不能。
当然,从他那听到的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句,生活不知远方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句话仙气飘飘,文艺范十足,让一票自认为小资中产的朋友们照实迷的不行。
其实这句话除了文艺范十足易于传播之外,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这种生活的稀缺性,正常的劳苦大众有多少人能做到时与远方,而不考虑眼前的苟且?
当时我在看《晓说》时候,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有一期他们节目组去希腊排节目,租了一条邮轮,当时我就在想在异国他乡,租条邮轮,品异国美食,赏他乡美景可真是人间美事了。
但是,在这之后我第一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高大师这种行程的花多少钱?
这一个摄制组在欧洲转这么一圈,吃喝拉撒舟船机票呆上十天半个月的消费恐怕是我想都不敢想的数目吧?
当然,高大师的节目赞助商的钱肯定要比这个费用高的多,对他来说这种消费压根不算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高大师如果用他的标准来看,自然是可以随意的诗和远方不在乎各种苟且。
但是,用这种标准来看待事物就的的确确是对普通人的降维打击,是对吃的不好穿的不暖的朋友的一种伤害。这样的话那就是不够客观的了,是一种不正的三观。
就像高大师在某个节目上痛批某名牌大学学子,只关心自己的职业以及收入而不是关心祖国建设,科学技术等等。说这种行为太“狭隘”有违自己名牌大学的天之骄子的身份。
其实看完这个节目,当时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后来就反应过来了,这不就是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吗?
他的那一些话明显违背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试想一个饭都吃不起家伙,你和他谈民族大义,谈人类共同体,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呢?
作为一个21世纪的新人,我从大学还没毕业那会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随着网络的发达,“公知”“大师”“成功学”是越来越火。你无时不刻都能听见焦虑的声音,赚大钱的办法与呼声。
是的,也就是这些网络暴富的人,什么成功学的大师,让人们越来越安静不下来了,作为一个高中就开始读鸡汤文励志文长大的我们这一批人来说,这个世界看起来就像水中明月,向大师说的那样什么都有,一脚踩进去又什么都没有。
就像大学毕业后许多同学一激动就借钱投资创业,最后赔的内裤都快没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个同学投资搞餐饮竟然选址在一个没什么人的区域,当然他没撑过俩个月就关门大吉了。
在三十岁就在眼前的时候,许多同学朋友仍然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干什么,在哪搞自己的事业。
其实也不止我们这些眼看着三十的人,据我所见浑浑噩噩,或者说漫无目标或者的人,真的是太多了。
究竟为什么,究竟怎么能改变,怎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真的都是要看自己的先天条件与自己后天的能力以及干劲和运气选择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但是,终究还是那句话吧,趁着还能还有机会去改变夺取尝试,肯定没错,起码比浑浑噩噩的活着要好吧?
你们说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