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675154/1a73b7a65f18ab62.jpg)
十月的最后一天。
中午下班,在图文楼下碰到荣伟,他才从邦达作川藏线展板回来,他有些兴奋地对我说:“嘿,我们这次的微电影还真不错,我刚看了。”
“呵呵,编得可以哇?你演得好,真的好自然哦!”我由衷地飘扬他。
“大家都还可以,主要是整个故事表达得比较完整!”“嗯,还可以,你懂滴!哈哈!”
听到这个评价,我一下想起曾和两个朋友一起去看崔健导演的电影《蓝色骨头》,好友既是作家也是编剧,看完之后,他说崔健不太会讲故事,可惜了,很好的题材,几条线,但电影没完全表达清晰。
那次之后,我特别意识到讲故事需要逻辑,故事讲述有多种手法,故事许是一条明线,亦或隐藏暗线,甚尔更高明的传达,仿佛上帝安排着一切,其实,那是编剧精心地做一盘菜,刻意而适当地撒着各种佐料,最终有味又有趣。
话说回微电影。大家开始想当然地以为,拿两台可拍视频的数码单反相机就能完成。后来才明白,微电影也是电影。电影是复杂的综合艺术,需要各种特别专业的技术支持,这些尽可交给专业人士来完成;我们能做的,是微电影内容的策划,可能缘起某个念头,或者说是对自己希望表达内容的一些想法。
去年,看到集团公司有其他单位报送了微电影,还得了一些奖,我就在想,若我们图文要拍一个微电影该是啥情况?尽管当时一头雾水,但也快速地在脑海中出现一些画面,全是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比如高速激光打印机感觉拼命在出图,工人们热火朝天在加班,车间里堆成山一样,亟待装订成册的文件的场景……那念头是一颗种子,埋在了心头的某个角落,不时地想起,那些“想起”,如同给它浇水,静待它生根发芽。
图文工会先召集五六个思维活跃的年轻人,说了说微电影的事,提前通知,提前准备,希望能集思广益。一些人沉默,一些人则表示电影这个事儿,太专业,不敢想。于是知会大家,只需知晓有这么一件事,平时多留心,我们究竟能通过电影讲个什么故事,说不定哪天灵感就会进驻某人心里。
结果,我好像就是那个“某人”。可能我想得比较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近两年,工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很热烈。有一个十九大知识竞赛的活动,赛题分派下去,再把年轻人聚一起学习记忆的过程中,刘洁可能有什么缘故没花时间记忆,表现不是最突出,但最后我们还是决定让她和郑伟、马科去参赛,特意叮嘱她赛前一定要好好准备。最终,虽没能进入决赛,但比赛时他们都表现不错,特别是刘洁,一点也不怯场,能做到轻松应对,亮点频频。
就在这个春天,我突然觉得,她应该就是我们微电影的女主角。
近几年,凡是图文中心新聘用的员工都必须在每个车间学习,以便于大家更快熟悉新环境,了解工作流程,成为全能选手,适应各项工作。她作为一名新员工,从三个月实习期开始,除了归档室,另外三个车间她都长时间待过,这样,通过她在四个车间的一些经历,就能大致介绍图文中心生产一线的构成。
后来,各单位上报微电影大纲的时间到了,我赶紧把曾经在脑海中飘荡的感觉落到实处。好像刚见到初落的雪时,我就知道雪将会覆盖何方。
大纲上交,随后评审通过,院工会下拨了一部分微电影拍摄制作经费。
有了启动资金的催促,我希望刘洁写一写她在单位亲历的事情,不需要按时间顺序写,但她迟迟没写,也许她的确不知如何下笔。后来与制作团队接洽后,编剧以跟她聊天的方式了解她的一些情况,最后编剧国庆长假前两天完成了一稿,领导决定节后再跟编剧面谈。
赵主任的确是个很认真的人,节后,他建议又组织了一次大家聚谈,各车间请一两个工人师傅来一起畅聊,大家东一句西一句聊着,这些七嘴八舌的内容和数字,无疑在改变了原来剧本的骨头结构的同时,也增添了不少血肉。针对剧本第二稿,增添对话内容,的确感觉好了许多。
最后,微电影《图文新生》讲述女主角刘洁(中铁二院图文中心的一名员工)写入党申请书时,回忆自己分别在图文中心四个车间学习工作时亲历的几个成长故事,表现通过几个不同岗位包括老党员在内的几个师父分别在几个方面给予她的关心和教诲,以及在单位各项团建工会活动的感召和浸润下,如何逐渐在平凡的岗位上更好地遇见自己,寓意新生;同时,也着力传达图文中心力求把“质量就是生命、服务就是根本”作为中心支持集团公司生产,支持国家铁路建设事业的这一重中之重的核心工作内容。
微电影的拍摄总共花了两个白天一个晚上,比较顺利,还额外增加了各车间质量大讨论的四场戏,这样,全中心的同事基本参与,大家见识了专业拍片片场的倍感“庄严”的形式感,业余演员们都各自努力,为影片的诞生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把握方向,相信感觉,认真做对事情;多拍一条,分析逻辑,用心力求完美。第一次触电,值得写一篇拉杂的手记。诸多不足,是以为记。
2018年11月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