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家是指占有生产要素,依靠经营企业、雇佣劳动者来获得利润的人,与劳动者相对。正如地主与雇农的关系,地主拥有土地,雇农付出劳动。
资本家不是企业家。
资本家负责投资企业,企业家负责管理企业。在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自己投资办厂,自己管理企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进行,资本家管理企业的职能剥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管理企业的企业家。资本家拿着自己的资本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开办企业,聘用企业家管理企业。资本家是“甩手掌柜”。企业家更需要脑力付出。
资本家负责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企业家负责具体执行。资本家以董事会为管理载体,对企业经济决策进行相对宏观的管理,研究企业发展战略。一旦发展战略确定,企业家则组成经理班子具体执行。如果执行不好,对不起,董事会就会解聘他们。企业家没有实现资本家的意图,结果是卷铺盖走人。当然,跳楼的也有。
资本家和利润。
资本家盯住利润对下施加压力,企业家传压力对下传导压力。资本家要的是利润,盯住利润,制定对企业家及其经理层的考核规则,向下施加压力。企业家不可能一个人承受压力,他要细化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当然,在传导过程中也不断加压),直到具体到每个岗位、每个员工,以此压力来赢得利润。整个企业在资本家的意志下运转。
不难看出,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即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从而靠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生活。但企业家和无产阶级没有掌握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脑力或者体力)换取价值。
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客观地分析资本主义的规律,追踪资本如何通过生产、交换、分配等范畴获得增值、积累而已,不涉及直接的价值判断,没有指出什么是合理,什么是不合理。
马克思在道德上责备资本家,正如他责备古代封建主一样。但是,在经济科学和社会学上,因而在法权观念上,马克思没有否定“资本家高瞻远瞩、果敢判断及承担风险而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没有否定资本家有取得利润的权利。
他认为资本家没有创造价值。但他从来不曾由此推论,凡没有创造价值的就没有分配权。马克思使用“剥削”这个字眼。人们便望文生义,以致对号入座,以为马克思就认为这是不合理了。其实。他使用剥削一词,只是便于在经济科学上作区别而已。剥削一词,意味着资本家的收入,同所有劳动者(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包括创造价值的劳动和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包括自由职业者)的收入有本质上的区别。
所有劳动者的收入都是对劳动的报酬。但资本家的利润完全不同。他的分配权纯粹根据财产权。资本家的利润权利来自财产权,而不是资本家别的什么。有人说,资本家一样很勤劳,所以利润是应得的。但大家知道,最勤劳的资本家不一定发达,而最富有的资本家不一定最勤劳。易言之,利润分配权,无论在经济学上还是在法权上,都并非以勤劳为据,而是以财产权为据。
剥削一词还包含这样的意思:资本家通过财产权,可以支配工人,决定劳动强度,依照他的意思安排工人劳动。资本家统治,工人被统治。他的利润多寡,首先决定于他是否最有效地支配劳动力。他越能在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劳动(有时连上厕所也诸多限制!),他的利润就有可能更多。通过支配劳动力而获取利益,这当然可以叫做剥削,以区别于被统治的工人。
反对资产阶级的原因是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专著不多,最出名的有三本:《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三本书都完整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学说,但是它们都不是根据劳动价值论,都没有说,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资本家不劳而获,所以要革命。
革命的根据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资产阶级的积累狂热尽管曾经大大促进了生产力,但越到后来,生产力强大到市场无法容纳了,于是或者不得不人为地破坏生产力(生产过剩、经济衰退),或者不得不为争夺市场而发生大战。如果人类要免于倒退回野蛮主义,惟有进行革命。
马克思认识到社会主义只能在资本主义已经创造的巨大生产力的基础上,才可能逐步实现。中世纪末期,根本没有哪一个阶级比资产阶级更能大大促进生产力,所以那时社会主义革命还未成熟。这就是马克思的革命学说不以劳动价值论而以资本主义从进步到反动的历史发展为依归的原因了。马克思的革命学说,之所以叫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因为它不是道德评判,而是科学分析的结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