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人好像都与声乐无缘,没人学音乐,没人会乐器,顶多就是爱嗯嗯老歌。
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上学时的音乐老师,并在他那里开始学习巴扬手风琴。
老师姓陶,今年75岁,满头白发。我眼中的陶老师永远是50年前的样子,乐观、风趣、随和。他擅长键盘类的乐器,只要琴声响起,就沉浸在自己欢乐的世界里,一副陶醉而满足的样子。
音乐老师 陶达生对于初学者来说,音阶、指法、节奏,完全是一种机械运动,拉出来的曲子总是缺少韵味儿,就像一个木纳的人,面无表情,毫无生气。
而老师拉出的曲子是很容易牵动内心共鸣的音乐,一手和音,这是力量的舒展;另一只手主弦,好像又是心灵深处情感的释放。
入了心的旋律,双手就像是在你的心弦上游走,或是缝合,或是撕裂。高音、低音,都会在你的心尖上跳跃,直抵你最敏感细腻的内心深处。屏住呼吸,恨不得在那婉转渐隐的音符之下,静静地享受音乐的滋养。
人的一生能在这样美好的情怀之中,爱己所爱,享己所享,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陶老师说:他一生都在美妙的时光中行走,永不停歇。
总有人筑台邀月,总有人月下邀风,人若是身体有点疼痛,按摩按摩或许可以去疼,心若是疼痛,大概也有抚慰它的方式,以书,以音乐,或是以一场盛大的风景。
我发现自己愿意被这样的音乐所抚摸,尤其是当美妙的音乐是从自己的指尖上溢出,那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好像内心都被抚慰。
在陶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平时所说的美都是感官天生的偏好,美景、美食、美人、美味,还有美妙的音乐。
还有一种美好,感官是感觉不到的,得依托人的心灵,像是意象化存在,无法具体,又确实存在,万物都具备。像“是它又不全是它”的心灵觉察,无法被叙述和描绘,只是一种境,却没有界。
好的音乐确实可以表达出这样的意境。当人、音乐、环境融为一体,同样没有界,抵达的是无穷无尽的欢畅与和谐。
似乎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就依托着这种无形的美好,彼此深深地联系起来。
我总认为,一个平静下来的人,一个灵性真正被开启的人,应该可以感受到一些无法感受到的事物,就如老师悠扬的韵律中,好像自己便是他奏出的音符,万物在聆听我,我也在聆听万物,在这样的和美之中,很难分出彼此一样。
初学者常常觉得自己与琴之间有许多别扭,脑子不能指挥手指,手指也不听大脑使唤。音符零散,曲子总是哽咽。我觉得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在于我们根本不懂手中的琴。
一位优秀的演奏者肯定是最懂琴的。若是拿人与琴的关系来表达,不懂之人只要拨响几个音符也是不和谐的,自己听起来也是噪音。精通者则可以做到琴人合一,从而可以用它奏出和谐而美妙的韵律。
人与琴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掌握其中的乐理,再加上持续不断的刻意练习,便可以驾驭它。
人与人却完全不同,人与人互相为琴,你拨弄我,我其实也想拨弄你。你有你的乐理,我有我的韵律。你正激情澎湃,我却徘徊低迷。况且,总还有言不由衷的,总还有虚情假意的,总还有抱怨厌倦的。
没有人心甘情愿只做别人手里的琴,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奏出和谐美妙的天籁,便是时光对人的最高赏赐。
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完全臣服于共同的道理,再加上持续不断的练习,是否也可以融为一体,不再发出不和谐之音呢?
音乐是感官的艺术,人们对于音乐的感受是最接近于自己天性的,音乐似乎并不需要以思考的方式去理解才能接受,正是如此,人人都可以被某种音乐所打动,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
音乐有着无穷无尽的变化,但每种旋律都得服从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节奏,变化的也只是节奏之上的音符。
音乐之所以那么容易打动人,是不是就在于这种变与不变的和谐之中呢?这太像人生了,与音乐产生共鸣的时候,总有好多说不出口的懂了,悲喜总会变得更深刻更浓郁一些,身体和心灵也可以跟节奏一起摇摆。
音乐对于人们心灵的滋养是明显的,通过感官触碰心灵所产生的体验,可以构成一个人最普通的精神生活。我想说明并非只是思考或是某种思想,才能创造出人的精神生活,只是感官上最纯粹的体验,让人做到身心合一,便可以获得精神愉悦的极致体验。
音乐与文学一样,都能代表生活。但音乐是不会讲人生道理的,它最重要的表达,是可以去映证连现实生活都不曾发现过的美好,从而带给我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