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一直想研究些“万能作文”,不管你出什么题目,都可以用一样的句子去说理。要成为“万能作文”的条件是,一、大量的名言警句的堆砌,作为支撑论据,之所以“大量”也有凑字数的嫌疑。二、选择一些案例,这些案例稍加改编可以支持2-3个不一样的论点。这种方法造成了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主题流于大众,而且没有鲜活的实例支撑,堆砌的名言警句也显得浮夸,真情实感更无从谈起!
此所谓“文胜于质”的文章,就是说没有“实质”的案例,只有堆砌的辞藻。这种方式是写不出立意新颖的文章的,只能使人感觉到“暮气”。
一直以来有一个直觉,看了一些宋以前“骈文”和“赋”,写得极尽夸张,辞藻甚为绮丽,给人一种“在吹牛”的感觉,在这种文词的影响下,是否中国人爱说大话也是受了此文化的影响,也未可知。
像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对滕王阁的周边的地理人文描写气势如虹,文辞优美,但也难免有堆砌辞藻的嫌疑。郭沫若称:“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所以从中唐的文坛领袖韩愈,开始了“古文运动”,他提出了“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穷苦之言易好”的口号,说明文章用来说明道理,并且要有自己的真性情。到了北宋时期欧阳修、苏轼等也都倡导诗、文的革新,一去南北朝时期的浮夸之风。
堆砌名言警句,用一些万能案例,不就是南北朝骈文的复活吗?可见倒退不止是一点点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