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骈文有一套整齐的格局,尤其强调对偶。当时,散文很小众,它的表现形式自由。南北朝时期,文风逐渐趋向华丽辞藻的骈文。虽然它们遭到儒家正统文艺观学者的否定,但其数量有增无减,而且在初唐达到高潮。之后,古文运动应运而生。这场运动呼唤着两汉古文的复兴,呼唤着唐宋散文的恢复与创新。陈寅恪曾以中唐为转折点,以赵宋为高峰,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学术的演变,而韩愈,和宋欧阳修则是中唐至北宋文化转型与学习的关键人物。
从唐初到唐中叶韩柳发起古文运动,唐散文经历了大致划分是三个阶段。太宗贞观年间到高宗时期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武则天时代到唐中宗时期。盛唐开元天宝年间约713—755至唐德宗贞元年前为第三个阶段。
唐朝建立后,贞观时期,唐太宗和魏征等人在总结南朝几代小朝廷灭亡的教训时,认识到文风、政风腐败对政府统治的消极影响。他们要求,取消南朝文学中淫秽、铺张的内容,要求文章有助于歌颂时政的平和与讽刺朝政,但尚未提出骈文改革。唐高宗时期,文坛又出现了以上官礼为代表的上官体文风。虽然初唐四杰自觉承担了厘清这种文体的使命,但他们也使用了骈文,这对复古没有影响,反而延缓了初唐散文的发展,有利于骈文的发展。在第二阶段,可以说有些文章是韩愈的先行者,如陈子昂的散文,它揭示了政治散文的现状,展示了政治散文的得失,写得简明扼要,“马失前命”。他们不得不挖野鼠,吃草根,吃自己的食物,“以活喉命”。在第三阶段,散文逐渐流行起来。元结的散文创造了唐代最常用的散文体裁。总的来说,从初唐到中唐前期,散文的发展是曲折而缓慢的。骈文是近500年来流行的一种文体,形式完整,表达互补,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写作风格,但这种情况的改变已经悄然开始。尽管像刘勉这样的学者已经意识到“有其道必有其文”,但由于他们的缺乏才能才情,他们无法产生更大的成果。历史选择把这个任务交给韩愈和柳宗元。这也是无论在哪里讨论散文,就永远绕不过韩愈和柳宗元。韩柳已成为散文区域的共同象征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