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马上二伏天了,突然想起多年前吃过的那碗担担面。
第一次吃担担面,可不是在四川,而是在我家乡的那个县城。那时我读初一下学期。三月份开学时我和爸爸带着行李,一大早赶往乡里,去坐通往县城的大客车。大客车一天就一趟,定点发车,赶不上就得明天了。客车里没有暖风,车窗玻璃上结了厚厚的一层霜,饥肠辘辘的我脚也冻木了,还有点晕车。我和爸爸一路颠簸,坚持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站了。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县城,车在客运站门前停下。第一个感觉人多,上车的,下车的,路过的,人来人往。第二是热闹,汽车鸣笛声和车站门前的各种叫卖声掺合在一起。吸引我的是车站前的早点儿摊。那种简易的人字形大棚,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一溜儿,大棚上方挂着一个牌子,歪歪扭扭写着店名。大棚里摆设都一样,里面放着长条凳子,桌子也是简易的,四条腿加一块长板,吃完饭的人围坐一起。有卖馄炖的,有卖豆浆油条的,有卖豆腐脑的(也叫老豆腐,明明挺嫩的,为啥叫老豆腐呢),有卖大米粥和茶鸡蛋的,还有卖担担面的。热气腾腾的早点吸引着刚刚下车的人们。
我爸说吃担担面吧,顶饿。我爸领着我进了其中一家。我抬头一看,写着:四川担担面。要了两碗面,每碗5角,每双筷子3分。老板娘应该是四川人,个子不高,短发,大约三四十岁的样子,一边煮面一面热情地招呼客人。面端上来,看着像挂面,碗里飘着辣椒油,面的上面放着一小撮儿嚼起来脆脆的小菜(现在回忆起来好像是榨菜)和零星肉末。挑起面条放到嘴里,立刻唇齿留香,胃里热乎乎的,一股暖流从头到脚。我头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面条,太香了,我连汤都喝了。
一碗担担面后来我独自乘车往返于学校和家,多次经过站前的小吃摊。每次都会停下脚步,但我通常是摸摸口袋里的钱,快步离去。终于有一回我路过这家四川担担面,犹豫再三终于走进去。老板娘抱歉地对我说面卖完了,让我下次早点过来。我迟疑了一下退了出来,鼓起勇气走进了几棚之遥另一家担担面棚。我以为所有的担担面都应该是一个口味,结果事实完全不符。价格贵一点,却太难吃了,我尝着里面放的肉末都变了质。 可是我心疼钱啊,最终强忍着胃里的翻江倒海,全吃了。
过了半学期车站改造,这一溜的大棚都要拆掉。我喜欢的那家担担面摊不知道搬到哪儿了。我还打听过,也许是名声在外,也许是店主舍不得离开老顾客,很快我打听到了。我在车站附近的那个白楼的一层找到了这家担担面,还是原来的店名,价格还是原来的价格。正好我妈来看我和姐姐,领着我俩一起到这家面馆吃了担担面,妈妈还给我和姐姐点了两个菜,奢侈了一次。那个和气的老板娘认出我,还特意多给了一份四川泡菜。
就这么一碗5毛钱的面条,我吃过的次数也不多,那个年代5毛钱几乎是我一天的伙食费啊。五后我离开县城进入省城,一晃又四年过去,这期间我再也没有吃过担担面,但这碗面的味道,让我念念不忘。
再后来我到了京城,拿到自己第一个月工资之后,我特意去一家非常地道的四川担担面馆吃面。面条是圆条的,汤是红油辣辣的,还加了油菜。口感和味道完全不是记忆中的那个味道了。那碗面如鲠在喉,怎么也咽不下去。
我本是个不爱吃面的人,但不知怎么,就是对曾经吃过的那家担担面念念不忘。即使我后来吃了正宗的四川担担面、老北京炸酱面、山西的刀削面、兰州拉面,也觉得没有记忆中的那碗担担面好吃。那碗面的味道就在舌尖萦绕,引得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回县城尝一尝,可这一拖是20多年过去了。
大约是2014年的暑假,我到县城买药,表弟表妹带着我找到那家面馆。听表弟说那家担担面的主人早就换成了老板娘的儿媳妇。他们家依然秉承传统,只卖面,外加茶鸡蛋和泡菜,这么多年光顾他们家的都是老顾客。店也搬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店主人没有看到,那个四川老板娘也应该做奶奶颐养天年了吧。很遗憾的是,面不再是原来的味道了,和我在京城吃的一样索然无味不好吃。表弟说这面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啊。我固执地认为因为换人了,所以面的做法就变了。自那天吃完了面,我彻底放弃了寻找记忆中的担担面的想法,当然再也没吃过担担面。
一碗担担面全世界的面条有万千种,但我独爱那一碗,只是再也找不到那样口感的面了。也许是我口味变了,也许是面的做法改良了。当我今天再次回忆那碗面时,我突然想,假如当初我爸领我进的不是这家而是另外一家吃面,我还会对担担面念念不忘吗?想到这,我突然懂了,我之所以不能忘记那第一次吃到的名吃,不光是它好吃,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它填饱了我贫瘠的胃,给予我初到一个陌生地方的第一份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