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三晋名胜
大同:建在城墙上的“雁塔”

大同:建在城墙上的“雁塔”

作者: 2018栏杆拍遍 | 来源:发表于2019-01-24 12:44 被阅读0次

        大同城建城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跬(北魏开国皇帝、太祖)建立北魏国,就建都于山西平城(今大同)。从那时起计算,至今已有1630多年的建城史了。                             

        历史上的大同城墙,经历过多次损毁、修复及增扩建的过程。规模最大的一次,当属明朝初期时的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大将军徐达在旧城基础上增筑,形成了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大同镇城。最后完工的大同镇城墙大致呈正方形,边长达到1.5公里和1.75公里,周长6.5公里,面积2.63平方公里。城墙以条石为基础,城墙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城墙高14米,垛墙上又砌长5米、高0.8米、厚0.5米的砖垛,垛间距0.5米,共580对垛子,据说代表了大同当时所辖的村庄数。大同镇城共设四座城门:东门称为“和阳门”,南门称“永泰门”,西门曰“清远门”,北门为“武定门”。

        明朝灭亡后,大同总兵姜瓖降清,被仍旧委以总兵职务,但军权在清将吴惟华手中,并由英亲王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坐镇。他借口大同汉人拒绝剃头梳辫,便滥杀无辜,为官不仁。意大利马丁诺《鞑靼征记》中记载:“大同女人被誉为是中国最美丽女人,八王(阿济格)及其随人任意奸淫妇女。一个有身份的新娘被他们从轿中抢走,姜瓖亲自找他们要人,被撵打了出来。姜瓖不能再忍,勃然大怒,誓用鞑靼的血来洗刷耻辱,立即率亲兵到他府上见人就杀。吓的阿济格从城墙逃走了”。姜瓖率众,自称大将军,举起反清大旗。

        顺治六年六月,因阿济格率领的清军围困大同数月,大同城内已经绝粮,“兵民饥饿,死亡殆尽,余兵无几”,守将杨振威等人于10月斩杀了姜瓖及其兄弟首级,献城投降。阿济格入城,恨城内兵民固守,下令“屠城”,除杨振威的官兵和家属外,其它“官吏兵民尽行诛之”。除此之外,清军还把大同14米高的城墙一律削掉五尺,“隳其城睥睨五尺”,名为“斩城”。大同邻近的各府、县等地区亦同时遭到屠戮,史称“大同之屠”。

        近现代战争对大同城破坏最大的一次,是1946年发生在大同的攻防战,从当年7月31日到9月16日一个多月的攻城战斗中,人民解放军攻克了除主城之外的北、东、南三小城,虽然攻城战最终止于大同主城坚固的城防下,但仍对城墙、城门、城楼、望楼、角楼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2008年,大同城墙的修复被提上了市政府议事日程并随之落实。南城墙“善化寺”段的内侧,在当年做为试点修复完成。2009年5月,东城墙开始修复、年底完工。大规模修复南城墙,则是在2010年5月开始的。但据有关报道,复建成的永泰门瓮城和月城,并没有按忠于历史的原则而復建,南关的的重建,也完全没有了历史原貌。

      下图、瑞雪飘飞的时候,我们来到了大同城南城的“永泰门”城楼,这是城楼的北面。

下图、城楼近景:匾额自上而下为:大代永祚、飛閣淩空、祥雲長駐

下图、大同城墙游览区“永泰门”出入口/售票处

下图、这是“永泰门”售票处的《购票须知》

下图、这是登上城墙的马道,上面的城楼就是“永泰门”城楼。

下图、在马道上拍摄的售票处(城墙下面的房子)和入口。

下图、在城楼旁拍摄的“善化寺”,善化寺位于“永泰门”西北方约200米处。关于“善化寺”本博客有专文介绍。

下图、这是位于“永泰门”之南的“永胜门”北面

下图、“永胜门”北面,匾额自上而下为:北方鎖鈅、金城湯池

下图、这是“永泰门”朝南的一面,匾额自上而下为:危樓望遠、輝武修文、護國佑民

下图、西侧耳城的小敌楼-:永丰门(西门)

下图、俯瞰瓮城内的藏兵洞

下图、这是瓮城东侧的小城楼“永安门”(西面),匾额:雄视天下、威震四海

下图、远望瓮城之南的关城箭楼“永和门”(北面),箭楼与“永胜门”之间,还有二个较大的空间,南为关城、北为月城,但从城墙上面是过不去的,目前也不是开放的景区。

下图、月城、瓮城、耳城和关城  示意图

下图、在瓮城西侧城墙上拍摄的“永胜门”和“永和门”(即图右侧被白雪覆盖的小敌楼)

下图、在“永胜门”处向北拍摄的“永泰门”城楼全景。可以看到下面的城门紧闭,内城的瓮城不对外开放。

下图、这是在“永胜门”旁拍摄的瓮城东城墙上面的小城楼:“永安门”城楼

下图、这是向南拍摄的外瓮城的东南门“迎晖门”(图左的敌楼)和外瓮城东门“含光门”城楼(中),右为内瓮城上的房屋。

下图、这是向南拍摄的东耳城城墙,左起:东南小箭楼,“迎晖门”箭楼,“永和门”箭楼,“含光门”城楼,城墙上的房屋,“永胜门”城楼和外瓮城西门“延月门”城楼”。

下图、左:内瓮城东城墙上的“永安门”城楼(东面),右:“永泰门”东立面

下图、“月城、瓮城、耳城和关城”鸟瞰图

下图、从“永泰门”城楼顺着城墙向东不远,就是位于城内东侧的“府文庙”景区(本博客有专文介绍)。

下图、拉近镜头,可以位于文庙街最南端的“云路坊”,向北依次为:“大成坊”、“棂星门”和文庙建筑群。

下图、远望风雪弥漫中的“雁塔”。此塔原名“文峰塔”。因春夏季节时聚集众多飞雁来此栖息,故民间俗称其“雁塔”。塔始建于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高约14米。现已迁建至大同“府文庙”内保存。而现在看到的这座“雁塔”,是复建大同城墙时新建的,高度约为17米。

下图、“雁塔”是一座建在城墙上的七级砖塔,平面呈正八边形,一层设有2个门洞,以上各层设2个窗洞口以利通风和采光、其它6个则为装饰性的假窗口。

下图、“雁塔”西立面,可以看到每层塔身处开窗的位置互相错开,是因为楼梯休息平台所在位置决定的。

下图、看,这是塔内狭窄而陡峭的楼梯和二层的窗口,但楼梯处的木栅挡住了游人登塔的脚步。据网页博文介绍,原雁塔为八角形通直空心塔,设有跳脚砖蹬。游人可直攀塔顶。而这座新建的塔改为砖砌楼梯了。

下图、“雁塔”东立面

下图、这张照片拍照的是1992年重修后的雁塔,拍摄时间:2006年11月,作者:一画行旅,(新浪博客)

下图、老照片:一层门洞

下图、老照片:塔内的跳脚砖蹬,是为了供人员登塔而特意设置的。

下图、这是从一层仰拍的塔内老照片,可以看到此塔为直上直下的空心塔,最高处的T字形铁架,是为了悬挂绳索以利人员上下而设置的。

下图、远看大同城墙东南角楼

下图、东南角楼近景,此楼也未开放。

下图、在东南角楼旁向北拍摄的大同东城墙,图左为“和阳门内街”,城墙下面的小院是“和阳门”出入口,但今天未开放,我们只能从原路返回至“永泰门”的出入口。

下图、这是雁塔处向南拍摄的大同老城墙遗迹。

下图、这是复建的大同城墙景区游览图,除西城墙未全部建成外,其它三面的城墙均可游览。因为雪天,城墙上的道路湿滑,加之东城墙、北城墙与南城墙所差无几,所以我们没有继续前行而选择返回永泰门下城。

下图、这是在永泰门向北拍摄的小南街,依稀可见位于道路尽头处的大同城中心的“鼓楼”。关于“鼓楼”详情,请看本博客日志分类《魏都大同》中的有关日志)。

下图、“永泰门”城楼北面一层的匾额:祥云长驻   庭坚

下图、永泰门以西的城墙,因西城墙未建成,故游人稀少。

下图、俯看“永泰门内街”和街北面的善化寺(图右的庑殿顶建筑)。

          请看下集:复建后的大同城墙


原题   (原创)大同:建在城墙上的“雁塔”   2016-04-08 08:25   发表

2018.12.31       阅读(269)| 评论(16)

相关文章

  • 大同:建在城墙上的“雁塔”

    大同城建城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跬(北魏开国皇帝、太祖)建立北魏国,就建都于山西平城(今大...

  • 大同:府文庙(2)雁塔和杏坛

    上接:《大同:府文庙(1)》 大同“府文庙”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老城的东南部,系明朝初期由“云中驿”改建而...

  • 诗一首《水庄》

    《水庄》 / 人们把房子建在水上,把路建在水上 人们把塔建在水上,建在山顶上 我们从路上经过水庄,水包围群山 水包...

  • 雁塔

    上部分完了,试一试神策军! 雁塔圣教序 上半部分 神策军碑

  • 雁塔

  • 在晚霞散去的街道上

    城市里的灵魂大同小异,偶尔会有朵朵玉兰摇曳在固定的角落,它们占据了时光里的片刻。 雁塔的角度极佳,古典的楼宇错落到...

  • 清越轩习字【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记》之一】

    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雁塔圣教序》,开始写唐高宗李治的《雁塔圣教序记》。 《雁塔圣教序》,即是《...

  • 大 雁 塔

    大 雁 塔

  • 林金宝诗词集(七绝《雁塔晨曦》)

    七绝《雁塔晨曦》 林金宝 举步瑶台雁塔红, 轻纱薄雾影朦胧。 千年旧事尘埃尽, 梦入南朝幻镜中。 (尚干雁塔...

  • 孤独的雁塔

    十年前的冬天,我只身初来古城,从火车站开出的30路公交便刚好经过大雁塔。古城冬日清晨的天空阴霾晦涩,在经过大雁塔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同:建在城墙上的“雁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es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