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 周五 23度(是南下的冷空气在作怪)
最近在看一本美国记者彼得.海斯勒写的中国游记。
彼得.海斯勒彼得·海斯勒(1969年6月14日——),美国记者,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成长于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主修英文和写作,后获得英国牛津大学文学硕士。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国家地理》杂志、《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等媒体的长期撰稿人,1997年曾在中国重庆市涪陵区担任教师。
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从捷克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罗斯、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旅游文学写作之路。海斯勒著有中国纪实三部曲,其它散文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他的中国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我只有《甲骨文》没有看。
最近的一些日子,下笔颇多,就感觉自己读的书少而不精,不求甚解,因而在细微之处,即露端倪。不过,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少了许多无病呻吟的碎碎念,增添了世事周遭的观察和感应,也是一种进步。
夜晚的困意来临的早些,或许是因为早秋的空气干燥、清凉。我没有开空调,把窗子打开,让新鲜的空气走进来,我的大脑在富氧的状态下沉沉地睡着,梦境中少年时光的琐碎与郁结被演绎成另一种版本,以相同的意义鲜活重现……
一直到七点一刻,才悠悠醒来。冷空气不远万里,今天杀到岭南,还是挑了一件麻布长裙拖到脚踝,也能抵挡凉意。
走在路上,回忆着昨晚的梦,忽然悟到:虽然家事已然时过境迁,自己也远离故土,在四季如春的南海岸边,渐渐地放凉了那颗不安的心思。但是,身后拖埒的影子里还有许多未了的心结。我背过身去,不去看它,它依旧如影随行。
索性,转过身来,我决定:与它,夜茶叙旧,也是一种放下的姿态吧。
多读书,多去观察别人的视角、笔触,体会芸芸众生的别样疾苦,领略他人生活的异彩纷呈。
自省,是一个人难得的修为。在寂静而又空旷的内心世界,极易杂草丛生,他人的指引固然可礼,但是,又有谁能够真正走进你的内心世界,看见你身后的漫漫人生路!
外人永远是自己生命旅程中或长或短的过客,一段风景与你共赏,斜风晓月下,与你倾心交谈的只是你们彼时的某种共鸣。
有一次,我在自己的发型改变上犹豫不决,一位朋友说:“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
各位,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