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的特点是什么?为何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局”和“冷遇”呢?
教育叙事是由教育当事人或教育研究者“叙述”发生在教育中的“故事”为主要数据研究、表达形式、内容分析和结构方式的研究范式。教育叙事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正式进入教育学者的研究视野。由于教育叙事强调发展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关注经验和关系性实践的参与,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丰富性和情境性。
叙事研究存在叙而不论、缺乏普适性和专业性、对客观现实“真实性”的排斥和对主观“体验”的过度强调等问题。缺乏深度的理论剖析、不能正确处理“价值入涉”以及语言表述的危机是教育叙事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有学者从研究目标、研究与个案、研究难度与研究偏见四个方面论述了教育叙事与学术研究的区别,认为教育叙事仅仅属于个人感想,甚至根本无法称之为学术研究。还有学者认为,叙事使得研究脱离了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造成了“人人皆可研究”“事事皆可叙事”误读,其在一线教师群体中的应用加重了教育科研的虚假之风。如此看来,当前教师开展教育叙事似乎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局”和“冷遇”。
2.为何说叙事是教师在教育生活中的存在方式,你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的叙事来源于自己真实的教育故事,以教育故事为经验的素材,借助分析故事来研究教育,以故事成品来表达研究结果,充满了“研究”意味。教师自己并不仅仅是教育生活的研究者,也是教育生活的生活者。教师在讲述故事的同时,除了提供可以供研究的故事成品,更是构成和塑造了人的自我和生活。
教师作为一个担负传道授业解惑任务,教书育人的人,教育故事必然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举足轻重的一部分。通过一个个故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管理自己的教育生活,整合教育生活的意义,塑造身份认同,实现故事与教育生命的相关建构。
教师在校时间也许只有十个小时,但是教育已经融入教师的生活,成为一种生存状态,遇到错字会不自觉地指出,看到不文明行为会下意识地制止……
每天发生的教育故事如果不及时记录,时间一长,就真的成了历史,那些精彩或感动的瞬间就会慢慢淡忘。如果我们的生存是一个个故事穿起来的,那么教师的生存则是一个个教育故事呈现、记录和见证的。
3.叙事如何帮助教师实现精神重建的或如何帮助教师在教育生活中实现意义的生成?
人是一种意义性存在,教师在教育生活的存在过程就是在教育生活之中生成意义的过程。叙事至少具备四种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师在教育生活中的意义生成:
首先是回顾和梳理,做到意义的澄清。好记性比如烂笔头,我们经历的教育事件如果不及时记录,终将被遗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要常常回顾和梳理,寻找到能够证明我们价值观的故事记录和回味。
第二是筛选与采择,是为了实现意义的强化。把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生活片段放下,选择对教师生涯有重要影响的关键事件和闪亮时刻。用有代表性的故事来强化教育理念,职业认同和职业的幸福感。
第三是加工与重构,完成意义的诠释。要把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写清楚,给予意义的解读,提升故事的境界。
第四是设计与规划,完成意义的指引。自我叙事是一种自传式的契约,通过写故事,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找到教育和生活的意义。
4.教育叙事的打开方式有哪些不同的形式?何种方式更能触发深层的碰撞感触?
教育叙事可以是书面写就,也可以是口头表达。书面叙事可以给读者自由联想,可以平心静气地自由表达,不用担心被听众质疑或打断。口头表达可以在充分的互动和对话交流中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和角度。
我觉得应该是书写表达更能够触发深层的感触,一个人独处时,思考地更全面,更深刻。但是促进了思想深刻和全面的前提,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言语的互动和交流来丰富和验证我们的理念,这或许或产生碰撞。
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借由叙事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和生命充盈丰润?
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叙事疗法在各领域的应用,人们也更多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安全、自由、受保护的空间的环境设置,为的是让参加的人能够畅所欲言,彼此点燃和启发,获得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路,从而有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我正在做的课题,巴林特小组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大家口头讲述教育叙事的形式,大家认真倾听。然后谈各自的感受,联想甚至躯体反应等,通过这些潜意识的反应让讲故事的人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为自己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思路。这个过程便是专业成长和生命丰润充盈的过程。
2023.1.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