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意识?
人生三大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它们浓缩了个体对自我的追问。
我们在“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世界的经验中不断形成并修正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觉知、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等)、自我体验(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豪感、内疚感、自我欣赏等)和自我调控(包括自制、自立、自主、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当孩子发现咬手指和咬玩具的感觉不一样时,就开始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
孩子什么时候意识到“我”的存在?
有段时间我家宝宝经常把东西扔掉,要大人帮他捡起来,他再扔掉,一直重复,玩得不亦乐乎,但是我们大人都会不耐烦,会认为这个宝宝怎么这么淘气,就不陪他玩了。书中讲到这个情况是孩子在努力学习,他想弄明白为什么他一扔东西就会掉了,孩子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了解自己,了解周围的事物。当他能把自己的动作(松手)和动作对象(玩具)区分开后,自我概念的发展就更进一步了。
后悔学的太少了,没早点看到这本书,这样就能早点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
性别认同。
曾经羡慕朋友把她的小公主打扮得很漂亮的,我开玩笑的说“哪天也把我家小子打扮得像个公主。”书中作者是反对这种做法的,父母应接纳、肯定、赞赏孩子的性别,对孩子在性别认同过程中出现的不恰当行为,父母要耐心纠正,而不是通过严厉的惩罚或通过增加孩子的羞耻感来减少这一行为的发生。
自我评价。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
家长可以多让孩子和同龄的小朋友玩耍,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增加孩子获得社会交往反馈的机会。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设置简单清晰的游戏规则,按照规则明确地反馈孩子的行为。
在评价孩子时,家长要贴合孩子的具体行为,鼓励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简单地夸赞孩子聪明,当一个孩子被肯定努力时,他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坚持更久;而当一个孩子被夸奖聪明时,面对同样的挑战,孩子更可能选择放弃,因为挑战失败就意味着他不够聪明。
自我体验。
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自尊感的满足,会使人感到自信,感受到自我价值,并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自尊从3岁起开始萌芽。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纳和肯定,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养育和对待孩子,能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影响孩子的自尊水平。
高自尊的孩子,其父母的抚养方式有3个特点:
经常关心孩子,对孩子的活动感兴趣,接纳并欣赏孩子的朋友。
提前设置规则,当孩子违反约定时取消孩子的某种特权或者以讨论的形式让孩子明白事理,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给孩子做决定的权利。
父母双方的教养方式不一致,或者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自尊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
孩子常挂在嘴边的话,“我自己做”“我选”“我来帮你”,父母应该给孩子一定的选择空间和自主性,比如鼓励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允许他决定第二天早上穿什么衣服。当孩子表现出想帮家长做家务的主动性时,家长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孩子提供机会,积累日常小事的成功经验,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感。父母带着孩子旅行或陪孩子阅读,丰富孩子的知识积累,用积极的态度肯定孩子,鼓励孩子的努力和负责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自身水平的提高。
自我控制。
棉花糖实验给我们的参考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哄骗可能会影响到孩子自控力的建立。父母对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地许诺给孩子,一旦许诺就要确保自己做到。
促进孩子的自我认知。
父母在孩子自我认知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以及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模式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发展。
孩子最开始是从父母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我们的目光中开始探索,开始走出第一步,开始知道自己是谁。从父母的回应中,孩子逐渐认识到“我是一个可爱的孩子”“我是一个值得爱的孩子”我有方式喊来父母,并得到他们的关注”。帮助孩子明确自我意识,让孩子按照自己本身的性情和特点去发展,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深刻的自我认识是建立在连贯的自省意识(对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分析)之上的,花一些时间去反思一下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也反思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这能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并获得成长,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成为个人生活的创造者,并以此来帮助孩子,让他们感知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3~6岁的孩子会开始关注身体器官的生殖器部位,家长们千万不要如临大敌,横加干涉,专家建议从以下几点去做。
1.不要用强烈的指责来制止孩子。
孩子触摸生殖器就像小婴儿爱吃手指一样,我们不要把自己的道德焦虑传递给孩子,表现出厌恶和歧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行为一般会自然消失,强烈的反应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或变成“强化行为”,让孩子更关注生殖器。
2.注意卫生,教会孩子保护隐私部位。
3.参加有趣的体力游戏活动。
如果发现孩子有并腿、摸生殖器的行为,家长要很自然、不动声色地转移他的注意力。
为避免孩子性格发展出现偏差,最好从三岁前就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①建议异性父母和孩子分开洗澡。
②幼儿园也要分男女厕所。
③不要给男孩穿女装。
④让孩子学会观察。在平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通过观察父亲和母亲来认识男女的差别,同时认清自己的性别,家长可以进行一些小游戏,比如让孩子在父母身上“找不同”。
⑤父母角色都很重要。
孩子输不起时,专家支招。
不要急于指责批评孩子,先去共情孩子。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成败观。
家长给孩子树立榜样,示范自己对待输赢的态度。
通过游戏让孩子体验“输”的滋味。
引导孩子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父母不妨这样进行尝试:
告诉孩子:你是独一无二的。
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让孩子学会接受客观的评价。
对别人的错误或恶意的评价可以置之不理。在评价里面,有很多随意的否定,恶意的抨击,对于这样的评价,孩子们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多发展一些兴趣爱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