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1.3,1.4

作者: 5263ecfbdf8d | 来源:发表于2017-11-20 14:05 被阅读0次

    1.3 这样“灵在”就能以它本来的面目呈现。

          所谓“尘拂镜明”,所谓“水清鱼现”,当我们能够止息心的意识波动,我们的心湖就会平静如镜,“我慢”就会看到“灵在”(当下的灵魂状态)的本来面目,也会看到灵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样的人被认为是自由的、觉悟的灵魂。

            有一点需要说明,瑜伽好像是使我们看到了“灵在”,其实并没有。打个比方,为了看到我们的脸,我们会去照镜子,但是你看到的只是镜子里的映像,并不是你的脸,即使镜面足够干净,足够清晰,那也不是你的脸,只是让你能够感受到你的脸更加真实的映像。通过瑜伽,通过抑止心的意识波动,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真实的“灵在”,那是我们光芒四射的灵魂在本性中的显现,却是通过澄明静寂的“我慢”显现出来的映像。但是,至少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我们自己的灵在了。

            《恒河大手印》里有一句经典的话:“当你的心完全沉静下来,像一条河一样,越来越静,像纯净的河水,像没有波动的水面,你的子光明融入母光明。当你的子光明完全融入母光明的时候,你就成就了。”

            为什么说是子光明,就好比每个人都是一份灵魂碎片,你的心的意识(末那、菩提、我慢)都是你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人的。你的意识是个人化的,你可以意识到你的意识是个人化的,它伴随着你的成长经历不断变化,同时,它也可以成为一份纯粹的灵魂碎片,也就是极其类似于母光明的子光明——经过一定的冥想,一定的禅修,通过瑜伽的方式,超越你的独有的个人的心念,你的意识变得越来越纯粹,杂念越来越少,以至于最后,完全没有杂念,但同时又保持一个非常清明、清醒的意识状态,这样的意识状态就叫作纯粹的意识。

            这样“灵在”就能以它本来的面目呈现。

            1.4 而在其他时刻,“灵在”认同于心的意识波动。

            其他时刻指的是我们不能抑止心的意识波动的时刻,就好比水面起了波澜,水下的“灵在”因水面的搅动而扭曲不清;就好比我们藉由一块脏的或破碎的镜子来观察我们的脸。我们见到的,就是我们感受到的,也是我们的心意所认为的。这时候,“我慢”会认同于这样一个映像,加入到我们的“菩提”智库中,得出“快乐”或“痛苦”的体验。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的意识有一个自然的倾向,就是卷入所见的客体之中,末那尚且能区分本我与客体的区别,而菩提则必须进入到客体中感受它,同时我慢则认同接纳客体,使其融入菩提,在意识波动下,灵在也一并搅动,被动跟随我慢认同客体,从而沉迷其中,忘记了自我光辉的存在。这一整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欲望驱动”。

            欲望使灵在认同了我慢的体验。而良心则促使我慢不忘灵在的存在。良心是我慢和灵在间的纽带,而欲望却只拉住我慢乃至整合意识趋向混沌。

            有一点或许你曾经体验过,在未踏入或刚踏入社会(心未蒙尘)的某一个时刻,你来到了一个陌生地,你看到的远山、树林或者草地,包括空气中的味道,那种清新明亮的感觉油然而生,整个世界在你面前清晰而美丽。抑或是一个安静明亮的早晨,你睁开眼睛,晨光穿透玻璃照在你的脸上,窗外站着一只麻雀,在你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倏忽飞走,然后你推开窗户,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这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意识突然间愉悦地明亮了。它是一种没有高兴的高兴,不是安静的安静,你的内心非常明亮,非常纯粹,非常的美好。你可能会保持这种感觉一小段时间,然后被生活的轨迹拉回现实。你的感觉重新变得急躁、压力抑或是欣喜,心的意识波动重新主宰了你,你又是你了。

            这样的时刻,“灵在”认同于心的意识波动。

    ——尼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瑜伽经1.3,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rv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