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修习和弃绝是平息意识波动的途径。
心意波动的五个层次,会给“我慢”带来痛苦的或不痛苦的体验,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弃绝,我们会趋向中道,平息一切烦恼,内心会持久地平静祥和,也能够持久地体会爱与包容。
瑜伽的外在形式即“修习”,通过不断地重复的努力,透彻地理解瑜伽哲学与艺术,让身、心、灵完美联结,这不是机械性的练习,而是需要带着虔诚和奉献的心力进行的灵性修习。它包括禁制、劝制、体式和调息,包含于整个瑜伽八支之中。
瑜伽的内在形式即“弃绝”,vairāgyābhyām,本意是摆脱欲望,不执着于物,弃绝。本文选用弃绝,是因为几千年来,印度的瑜伽行者集大成者,大都是先成为弃绝者,然后有所觉悟和获得圆满,比如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婚后生子不久,即走向弃绝者的修行,经历七年而成为大觉悟者,最终创立佛教,他的一生,可以说是瑜伽行者的一生,所得智慧,皆出于不间断的修习和弃绝的相互作用。弃绝包括制感、专注、冥想和三摩地,也包含于整个瑜伽八支中。
修习和弃绝是相互作用,相互平衡的,缺一不可。犹如三脉七轮中的日脉和月脉,犹如白天和黑夜,犹如呼气和吸气。瑜伽八支的前四支与修习相关,后四支与弃绝相关。修习能够提升我们的生命力并让我们的灵在成长和觉醒,弃绝则让我们去伪存真,拨云见日,感受到灵在的光芒,也就是我们的“心”。这两部分相互依赖而且同等重要,如果没有弃绝(不执着于物),修习产生的力量将失去约束并可能伤害修行者,而在瑜伽的更高层级上,如果沉迷弃绝而耽于修习,将会导致心力呆滞和内在的衰变。通过正确的瑜伽八支的练习,是可以让我们停止智性摇摆并获得正知。为了我们自身的内在安全,瑜伽八支的练习需要一个能够支持到我们的导师指导每一个阶段,同时也需要我们严格遵行“禁制”和“劝制”,丢弃那些阻碍修习进步的思想和行动,最终进入三摩地。
心意的波动有两个方向,或流向善,或流向恶。我们的所为即是所想,善念成就善行,恶念成就恶行。如果我们持戒正行,瑜伽修行自然会增长,而瑜伽修行中,又生智慧。修习中,我们不断提升我们的分辨力,时刻注意分辨内在心意波动的流向,而弃绝则负责截断我们心意流向恶行的波动,如果人人择善而行,我们也就能战胜情欲、嗔怒、愚痴、幻象与渴求,最终收获解脱、平和和喜悦。
在修习的同时不执着于物,即是修行。
——尼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