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曾国藩从一个副科长一跃成为副部长。曾国藩这个没钱、没后台、没当官,甚至连个贵人提携都没有的山里娃曾国藩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京城大官。最后一次翰林考试结束后,曾国藩由从四品直接升到从二品,成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曾国藩由于自己天赋受限、出身又不是很好,所以进京以后的他在工作上也展现了与他人相比的绝对优势——曾国藩此人工作极其敬业,极其勤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53128/7296e626d4f7095d.jpg)
一般来说,翰林院的这些翰林都是全国选拔出来的读书最好的一批人。读书人,也有读书人的缺点和毛病:清高、恃才傲物、眼高手低,写文章行但动手能力极差。曾国藩这点与他们不同,尽管分发给翰林院的具体工作不多,但一旦有工作分派给了曾国藩,曾国藩工作起来定是早出晚归、一丝不苟,因而给他的上级领导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自我管理能力强,能够认真践行工作学习中的未雨绸缪。成功的人把学习进步当作生活习惯,而投机的人把学习进步当作索取和获得钱财地位的一种手段。敬业勤奋、做事尽职尽责都为曾国藩的火箭式提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了这两点,曾国藩的升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的品性十分端正,做官极其清廉。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53128/c978e8ead9da3880.jpg)
第一次翰林大考结束后曾国藩提拔为了副处级干部——就任翰林院检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职员)一职,而这一职也为曾国藩以后的提拔奠定了好的基础。曾国藩因为这个职务需求,有非常多的机会可以见到皇帝以及其他高级大臣打交道。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因为他官职的提拔从此成为了一个高富帅,反而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窘迫。
在曾国藩在京任职的十年里,他的日常生活围绕的只有一个字——穷,揭不开锅的穷。道光22年,曾国藩的仆人跟曾国藩吵了一架后居然卷着铺盖卷就走了。原因很简单,曾国藩家里太穷了,好几个月没给他发薪水,不给钱还不给个好心情,谁还在你这儿干活,我走人了我,你的活你自己干吧。真可谓是“今我何为独不然?胸中无学手无钱。平生意气自许颇,谁知傲奴乃过我。”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53128/34b76530869e7b68.jpg)
而这一切源于清代官员的低薪制。清朝的俸禄体系中,曾国藩担任从七品文官时,他的所有收入加在一起是多少钱呢?年薪125两白银。清朝的白银购买力究竟如何,我们可以简单的换算一下,清代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200块钱。如此算来曾国藩在担任从七品文官时,年薪25000,一个月2080块。我们现在名校毕业的毕业生都挤破头的往北上广深钻,2080够一个毕业生生活吗?根本不可能。那放到曾国藩那个年代可以吗?自然不行。这2080还不是他曾国藩一个人花的,这2080是他全家人的收入。曾国藩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凤凰男啊!
明清时代的物价不比现在,日常消费还是非常低的,所以2080光是吃也够曾国藩一家人吃上一段时日。但是,在京做官与现代社会交际其实并无二致,清代官场中官员要面对的也是无穷无尽的:租房钱、衣服钱、打车钱、交际钱和人情钱。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53128/960be471f09d1da1.jpg)
现代社会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我们没钱想要节约我们可以选择不应酬、不交际、住便宜房子。而在清朝的在京做官的曾国藩有选择权吗?没有。曾国藩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封建社会讲究官风官派,官民之间的交往和等级界定的十分森严。曾国藩在日常生活中就算他想省钱他也必须按照当时的做官规矩,符合做官生活的基本标准。曾国藩这个管做的,连个月光族都算不上,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负债族,还是债台高筑那一型,放到现在连娶个媳妇都得被嫌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