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1]。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一代史哲陈寅恪的爱情观1919年,陈寅恪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梵文和巴利文,与同在哈佛的吴宓、梅光迪交好,他们常在一起谈论,又一次不知怎的就谈到了爱情观,在这次谈话里,陈寅恪提出了著名“爱情五等论”:
第一,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
第二,与其人交识有素,而未尝共衾枕者次之,如宝、黛是也;
第三,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
第四,又次之,则为夫妇终身而无外遇者;
第五,最下者,随处接合,惟欲是图,而无所谓情矣。
一代史哲陈寅恪的爱情观你的爱情观是什么样子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