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一个组织都会出现不同的矛盾,这是一种正常的规律,同样也是一种周期。
我们会去热衷于了解国家的周期和规律,但于对于自己家庭的周期规律却容易忽视并且,对其中的矛盾,没有足够的重视和认知,更多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矛盾从哪里来。
家庭中隐藏了一对人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归属和自主的矛盾。
家庭关系本质上说是人与人的联系,区别是这一对人他们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身份和需求。
【情感混淆】
朝夕相处,日久生情,更何况还有血缘的羁绊。我们和家庭成员,首先会有一种默认的联系。就像对于国家和民族一样,我们对自己的家族家庭,同样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
因为有了这层关系,我们的共情能力特别的强。我们会更在意家庭成员之间的情绪变化。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我们把自己和家紧紧的捆绑在了一起,这时,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情感变化就等同于整个家的情感变化。而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份子,自己的情感也会受影响。
正是这样的混淆,让我们在家和自我之间拉扯,在归属和自主之间纠结。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从整个社会来看,虽然社会是由每一个家庭组成,但是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样子,这既不影响社会的发展,也不影响家族的延续。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作为家庭中的一个联系点,要有的清晰认识。
可能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做好自我发展的时候帮助这个家成长,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大量掠夺家人对家的共情,或者以家庭为中心,无底线消耗自己的共情。
【角色混淆】
家庭成员的角色在初始阶段一样也是被默认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孩子。但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家庭成员有缺失时,那个家庭成员的身份就会被其他家庭成员分担。又当爹又当妈的俗话,就被这样传了下来。当一个家庭成员身上承担了另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后,就会让。自己的生活节奏被打乱,甚至于没有时间去做自己。
另一种情况是家庭成员的升级,当孩子有了孩子以后,原来的孩子就成了父母,而原来孩子的父母就成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些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办法适应自己身份的改变,依然还活在过去的身份里。
于是,在一个家庭里就会出现一个老人带着一帮孩子,而其中的一些孩子又是另一些孩子的孩子的情况。其中的一些孩子想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长辈们想要教育的是所有的孩子。
可能我们需要做的是,做好身份的转换练习,无论是性别之间,还是长幼之间,其实都是对对方身份的一种学习和践行。在充分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回到自己的身份,再给予相应的支持。
【需求混淆】
每个人的需求都有被满足的可能,特别是这种需求向家人提出时那种需求被满足的渴望,可能比需求本身来的更为重要。
因为当自己的需求被家人满足时,说明家人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能够理解自己的想法,真正的懂得自己。有什么比一个家人能懂得自己,而且理解自己,并且支持自己,更让人心满意足的事情呢?
可是往往家人之间因为太过于熟悉,反而会忽视一些深层次的需求,只是从表面现象来简单的判定。因为,从内心里知道这种关系,这种情感是无法割舍的。于是,在日积月累之下,这种深层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内心就越加渴望得到,由此形成了一种不怎么良好的循环。
如果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在考虑的是“我的需求为什么没有人懂?为什么没有被满足?”那么,哪里还有时间去思考“家庭成员的需求,以及他们的需求是否能被满足呢?”甚至运用情感混淆和角色混淆来告诉自己,家庭成员的需求就是自己的需求或者自己的需求,就是家庭成员的需求。满足家庭成员的需求就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样满足自己的需求,就是满足了家庭成员的需求。
这可能是一种比较偷懒的做法,因为简单不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只要想着自己就可以了。
可能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家拆开,看到每一个人的独立性,又看到每一个人之间的关联性。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予以足够的支持,哪怕只是精神上的。
【写在最后】
我们看待家人的时候,往往会看到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我们成为家人的时候,却总是能看到对方让自己喜欢的样子。
我们想要的家人是可以帮助我们一起成长的人。
我们的家人也是期待我们能够支援和帮助他们的人。
PS:如果在某一瞬间,仅仅只是那小小的一瞬间,我们可以把家人当做我们的重要客户。这首先就从身份上进行了调整,进而在情感上进行了精分,当然最后在需求上也会有一种深度探求的不同体验。我们不是在混淆中制造矛盾,而是在清晰中彼此增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