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都相信因果报应,有的甚至相信是前世的因造成今世的果,当然这个跨度有点大,对于不相信有来世的人应该不会这么认为,但他很有可能认为一切的结果之前都是有原因的,俗话说:三岁看老,这种观点叫做“决定论”。
《不生气》中用y=Kx函数来比喻人对外界输入信号的处理过程也是用的决定论方法,决定论相信只要找到了正确的函数关系,你就能精准计算未来。牛顿经典力学在科学的角度给与因果关系在哲学上无限的信心,天体运行轨迹都能计算得相当精确。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命也是科学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就看你有没有找到正确的算命函数。
其实,决定论也很容易导致宿命论,因为仿佛一切都是按照一定因果规律发生发展,人或许对这无能为力,只能听天由命了。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提出完全不同的“目的论”观点:并不是因为过去发生什么事就导致现在有什么样的结果,而是因为现在的结果导致人们寻找各种各样的原因。能提出这样观点的人,称他为一个“狠人”不为过吧?
比如,对于社交恐惧症:
决定论是这么分析的:因为小时候他经受过社交方面的挫折,或者其他某些方面的伤害,他自己现在可能都不记得了,却深深的埋在他的潜意识里,导致他现在的社交恐惧,就像“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一样。
目的论则是这么分析的:社交恐惧症与他的过去没有任何关系,他是为了要达到不想社交的这个目的,才制造出恐惧不安的情绪,就像你小时候不愿意上学一样,你不会说你不愿意上学,因为这个说法不会被允许,于是你可能会说,今天肚子疼,而且有可能肚子真的会有隐隐疼的感觉来配合你的这个目的。
决定论注重过去,从过去寻找原因可能会永远止步不前;
目的论注重当下,从当下做出改变可能是仅仅依赖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