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就是这个例子的另一极端。
我读高中的时候,挺羡慕那种有父母陪读的学生。
因为我从小学开始就寄宿,一直到大学毕业,父母也没怎么去过学校,心里还是挺期待父母去我看看我生活的学校是啥样的。
不过在我所生长的环境里,孩子自己扛着大包小包去上学的并不少见。
有人说,可能这样的孩子很独立,是的,非常独立。结果就是对父母报喜不报忧,成绩好拿了奖(学金)和有没有钱,这是毕业之前通电话主要的事。
至于任何不好的事情,他们没怎么问,我也没说。问了我也没说,因为不习惯。
离得远,很自由,但心无归属。
有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活的很痛苦。
每个孩子都有叛逆期,如果青春期没有发生,那就和迟到的正义一样,迟早会到来。
毕业后的那几年,只要和父母在一起,就会因为各种小事吵起来。
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我也只能很无奈的说:我从来就是这样,只是以前你们没有机会。
后来我不辩解了,可能多年从期望变成的失望,再到埋怨的情绪,在一次次的吵架中发泄了,渐渐的我也释怀了。
父母陪读管教严,被其孩子杀害,这件事可能就是我的对立面,父母从小离得太近,可能很温暖,但又太束缚。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大人”的感觉,更加渴望独立自主。
这一时期,任何能处理好和孩子关系的父母,都是以朋友的身份合作的姿态去相处。
强烈的想当大人的感觉,不希望看到父母把自己当个孩子,陪读与其说是“陪”,还不说是监督。
弹簧超过弹力极限就会坏的。再加上这孩子,从小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学习好。
内心的痛苦,绝对不是父母陪读期间才有的,这只不过是个导火索,点燃了反抗的勇气罢了。
反抗过度,一不小心就成了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