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中小学阶段,能让孩子不住校就不要住校。
经常有学校附近家长想要让孩子住宿,或者有从在外地想要转学过来需要住宿,我都会这么跟家长们说——但凡有办法,我都不建议孩子住校。
首先是住校生的营养问题。
大多数,住校生是吃不好的。中小学阶段,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需要充足的营养来给孩子提供能量。大多数公立学校的食堂采用的是承包制,更麻烦的是有些食堂学校还无实际权限管理。食品来源也比较单一,指定供货商,肉类以冻品为主,蔬菜以不容易腐烂的为主,比如土豆、南瓜、包菜、大白菜等,这样的菜品怎么保证营养均衡?况且这样外包的食堂,以赢利为目的,有几个老板会考虑孩子的营养问题,考虑更多的大概是如何省点钱,如何赚取更大的利润吧。有时候带学生外出,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一对比,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乡村住校的学生。诚然,有先天基因遗传,但是,我想,与住校生在校期间的营养跟不上有无法脱离的关联吧。
第二是住校生更容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
现在很多的学校缺乏公平、公信的生态校园环境,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缺乏信任的桥梁,学生对学校缺乏信任感与依赖感,而学生对学校失去信任,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一个班级里,人际关系不良是造成欺凌行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如果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时,能够进行生生关系(男女生关系,男生与男生的关系,女生与女生的关系)和师生关系的重建,使之形成亲密、和谐、团结、友爱的班级人际氛围,那么就可以大大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但是在一个学校里,大环境如何,不是班主任能够管控的,欺凌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特别是一些阴暗的、隐秘的、人少的地方,比如楼道的角落、厕所、宿舍、运动场角落……不住校的孩子,在学校的活动范围会比较单纯,无非就是教室、教学楼的厕所、运动场、上下学路上,而这些地方比较敞亮,人也比较多,也基本在老师的视野之内,发生欺凌行为是非常少的。
住校的孩子不一样,再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保证孩子24小时都在老师的视野之内,晚上和一大早的寝室、运动场、厕所、楼道的角落……这些地方都是非常容易发生欺凌行为的。老师可以管好自己班里的孩子,那么别班的孩子呢?而且住校生大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零花钱,他们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利益联系,更容易发生利益纠纷,相互之间的矛盾也很容易升级为欺凌。
最后是住校生的卫生环境今人堪忧。
人都是有惰性的,特别是小孩子。住校生的个人生活基本靠自理,老师会指导,但是不可能时刻盯着。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学校有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玩,很多的男孩子玩着玩着就忘了洗澡,忘了洗衣服,或者为了多玩一会,随便把身子打湿就算洗澡了,把衣服洗湿就算洗过了,甚至有些孩子干脆就不洗澡了。一个宿舍几个孩子不经常换洗衣服,整个宿舍都汗臭味。在学校,玩是要争分夺秒的,睡前孩子也经常玩得满头大汗,然后睡觉时间到了,来不及等汗停了再上床,就合着满身的汗水睡下了,被褥、床单都是汗,如果老师没有提醒,他们可以一个学期都不把被褥带回家里清洗。特别是南方的南风天,空气湿度增加,衣物难干,宿舍的衣物又晾晒在一起,整个宿舍都充斥着馊味、臭味、汗味、臭脚丫味……长此以往,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除了很容易染上皮肤病,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影响吧。
女生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洗澡洗衣服会比男生勤快些,但大多数女生留着长发,洗了头不容易干,有些干脆就尽量减少洗头的次数。由于不能保持头发的干净,经常有女生头上长虱子,而虱子又会相互传染的,最后整个宿舍的孩子都会染上。
也有家长会说,住校可以让孩子锻炼锻炼,吃吃苦。锻炼的目的是什么,吃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锻炼、吃苦的结果是孩子越来越糟糕,那这样的锻炼,吃这样苦还有意义吗?
还有的老师说,学校是一个小社会,要从小学着去适应丛林法则,适者生存。如果这样,那与野蛮时代有何区别?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一定是没有所谓的弱者与强者,充满着理解与尊重;绝对不是去适应不合理,一定是对不合理勇敢地说不;或许没有能力改变环境,但绝对不会被环境所改变。
而作为孩子的父母,必定是孩子强有力的庇护者,在中小学阶段,为了孩子的健康,为了孩子的未来,能不送孩子去住校就不送孩子住校,能带在身边就带在身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