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观到系统观是一场革命性的转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行为的另一种方法,用新的方式定义家庭生活的喜怒哀乐。
一、产生的历史环境
个体治疗师发现有些经过个体治疗的来访者在医院症状好转,而一回到家庭中,身体状态又会变差。在家庭中发生了什么?对来访造成了哪些影响?为什么?为了什么?来访者的症状变化的动力来自于哪里?他在用症状表达什么?症状有什么功能性?
家庭治疗借鉴团体治疗理论
第一代治疗家庭的治疗师们发现团体治疗中也存在类似家庭的状态。他们开始把团体动力(?)应用到家庭治疗中(团体生活本身就是个体特点与团体属性复杂的结合物)。社会心理学家威廉.麦克道格指出,团体的持续存在依赖于不同功能间的界限(?),以及使关系变得可以预测的常规和习惯。库尔特.勒温创造了场域理论B=F(P,E)。他指出改变团体行为需要做“解冻”工作,也就是撼动团体的信念(怎么做?首先需要发现团体信念是什么)。威尔弗雷德.比昂认为,大多数团体都会陷入战或逃,依赖和结盟的模式而偏离最初的任务。
在家庭中,家庭成员们都有自己心中的参照群体,这些参照群体都有自己的一些传统和习惯。在改变发生之前,需要花费大量的努力发现团体信念或者家庭结构的存在。
团体动力有关过程和内容差别的论述对家庭治疗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治疗师不仅关注人们讨论的内容,更会关心他们说话的方式(过程)。双方相互传达信息的过程和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还是冲突的?
团体动力角色理论中,角色承载的期望使得复杂的社会情境呈现出规律性的一面。大多数团体中,角色是趋于固定化的,有典型的行为模式(问题:您在家庭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有哪些行为模式?)。
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共同点:相对个体治疗,两者是复杂的,动态的,像日常生活;需要面对多人;在治疗中互动关系的运用是产生改变的决定性机制。
差异点:
团体治疗的目的是创设一种温暖和支持的氛围,在陌生人之间创造一个彼此能够共情、相对安全的情境。把人与有压力的情境隔离开。病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病人有被保护接纳的感觉。
家庭治疗的连续性长,卷入程度深,需要隐瞒一些事实,需要把有压力的情境带入咨询室进行治疗。家庭中有人处于掌控的位置。家庭中的问题表现者可能会有被孤立和歧视的感觉。
二、家庭治疗的发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家庭治疗的口号是“看这儿”,强调通过观察整个家庭来认识个体,看到整个家庭是如何被卷入问题表现者的症状的,代表人物鮑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口号是“看我能做什么”,代表人物米纽秦,治疗师帮助家庭建立新的家庭结构,直接指导家庭成员行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策略式家庭治疗。代表人物杰.海利。
随着家庭治疗的发展,早些年的创造性观念慢慢被有效的干预所替代。当下的发展家庭治疗建立在有“更强大证据支撑的一系列共同因素基础上的,参与性更强,人文关怀更强、性别敏感度更高、合作性更强的一套方法”。
无论怎么变化,家庭治疗的基本前提未变:家庭是人类问题的温床。家庭具有和所有人类团体一样的突出特征——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对这些突出特征的解释无论有多少,怎样变化,都可以归为两大类:结构和过程(?)。家庭结构包括:三角关系、亚系统和界限。描述家庭互动的过程有情感反应、无效沟通等,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循环。家庭治疗师不会考虑谁引发了什么问题,而是把人类问题看作是一系列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