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曰:“由!hui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1)达克效应(认知偏差现象)一般指邓宁-克鲁格效应,是指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2)Stay hungry(求知若饥) stay foolish(虚心若愚)知道自己无知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2.曾子曰: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gua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xi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篇》
(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广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却像空虚无所有;即使被冒犯,也不去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今天的课程我感觉内容特别的多,需要自己好好的消化一下:
1 《为政篇》不知为不知--认知的境界
这个章节一下子想起来让我想起来认知的四个境界: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以为是;进入达克效应的时候他本身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同时还觉得自己特别的对,妄自尊大。占人群95%(数据来自网络)
(2)知道自己不知道---心存敬畏;自己的安全感足够打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知道有什么内容是自己不知道的。占人群4%(数据来自网络)
(3)知道自己知道--发展规律;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同时知道自己与最好的差距。同时也知道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占人群0.9%(数据来自网络);
(4)不知道自己知道--融会贯通。他们有能力把所学到的有关知识转化为自己身上的一部分,身体力行,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变成下意识的反应,占人群0.1%(数据来自网络)。
所以能够达到第四个境界的认知是高的认知。我个人认为成人自己的无知至少已经可以达到第二层境界了。这个承认自己无知的力量会让我们更加清晰自己的路径。
2《泰伯篇》以多问于寡---知识的态度
对待知识和问题要保有谦虚的态度好像我们都知道应该谦虚,真心话觉得这个知道很容易,真正的完全做到太难,好在老师告诉了我们具体的方法:我们不能被外在的和内在的东西着相,同时不执著于此,收敛自己的光芒,与周围融为一体。孔子也告诉过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具体的方法樊老师也给家解读了:
a 挫其锐:挫掉自己的锋芒,搓掉自己的傲慢,
b 解其纷:解脱自己的纷扰,不着相,不执著
c和其光:收敛他们的光耀,不在乎外和内在的东西
d同其尘:混同他们的尘世,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很荣幸生活中碰到很多的贵人,去年拜了一位老师,刚开始自己的一些问题包括工作和生活中的细小问题不太好意思跟老师说明,后来老师跟我说:“老师不会在乎你们的问题大小,也不会在乎你的对错,同时我还能承载你的对错,告诉你们一些道理,这样我才是老师”,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能量满满。觉得老师就是老师。
3. 学而篇》--学习的乐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自修)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菩萨畏因,凡人畏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面对合作和变化的态度(共修),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的境界(修行的境界)别人不知道你,自己缺不生气
孔老夫子认为生活中所有的问题应对的一个方法:乐,在生活中磨炼自己,才可以让自己得以提升,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我们都知道,但是怎么改变,我觉得早在1500年前孔老师夫子就告诉我们了,通过学习可以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打开我们的格局,打破我们原有的认知,就像樊老师说的给我们打开一扇我们自己不知道的一扇门。但是“知识改变命运”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和习,不断的融合,通过一些理论实操提高我们原有的认知,再通过我们不断的去实操,以此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比如我们现在一起共修《论语》,比如我们读一本书,实操其实就是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人的快乐有很多种,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可以可以抵得上“成长的快乐”带给我们的能量。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和共修“成长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