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80年代粤语歌坛是属于张国荣和谭咏麟的时代,到了90年代,随着张国荣、梅艳芳、许冠杰的退出。香港歌坛便把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拉在一起组合一个四大天王。四大天王的出现是香港乐坛的一次成功的骚操作,拯救了巨星断层的香港乐坛。后续的天后、超级女星、中国好声音、这种造星模式,都跟编制四大天王是同一个套路。从此以后,巨星便可以被人为造就出来。也难怪张国荣、梅艳芳、许冠杰等人会退出乐坛,当然可能跟他们意识到自己江郎才尽有关系。
这样的造星运动,看起来很荒唐,但也给粤语歌坛带来了短暂的辉煌,这个短暂的辉煌竟成了香港粤语歌坛的巅峰,1995年香港年产唱片1700万张,在这个600万人口,弹丸之地的香港,零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18.53亿港币,平时1个人要发308元来购买唱片。97香港回归后,香港作为窗口的特殊地位迅速下降、文化地位优势逐渐消失。那个曾经是巨星天星的歌手也开始依靠国语歌曲开拓内地市场。到了97年香港唱片零售值比95年骤减5亿港币,98年已经跌至95年的一半不到。至此香港乐坛优势,就这样在短时间内瓦解。
有人分析了各种各样的原因,看似非常有道理,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有一点非主要因素,就是盗版光碟的盛行给唱片公司带来的冲击。本来需要百元一张的光碟,盗版商那只卖十几二十元,再加上内地的消费群体消费能力不足,因此正版唱片难以在内地市场上流动,市面上百分之七八是盗版,可想而知,这种盗版规模是多么的庞大。我读高中的时候也经常去购买一些盗版磁带和光碟,磁带主要是王杰、周华健等,光碟是电影《泰坦尼克号》、《英雄本色》等。大量的盗版光盘充斥着各个音像店,路边摊,其中还有很多黄色光碟,不过卖得比普通贵。如果你要去买黄色光碟,在架子上基本上没有摆放出来的,你要走到老板身边,小声的问他有没有那种碟。曾经有一个笑话,有一个没读书的闽南冷头青,要买黄色光碟,到了音像店直接用闽南话问:老板,你这边有没有xx片吗,此处XX两字大家自行用闽南话脑补。那个老板直接叫他滚。
伴随内地音乐的觉醒,林俊杰周杰伦等大牌明星的崛起,日潮音乐来袭,欧美音乐轰炸,而如今我们也只以在KTV中,回味香港乐坛曾经的辉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