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双标卡指的是一张信用卡上面有两个卡组织的标识,在国内通常都是“银联”+的模式,比如“+master”、+“VISA”。银联、master(万事达)和VISA(威士)都是信用卡组织,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是美国运通的性质比较特殊一点,有机会可以详细聊。
前些天,我的线下无脑刷信用卡“交行沃尔玛联名信用卡”从“双标卡”(银联和万事达双标)变成了银联单标卡,今天我去官网上浏览了下,发现也不是终止万事达的合作了,只是银联和万事达各自出了一张交行沃尔玛的联名信用卡,并且两张卡是单独存在的,而不是学工商银行那样发套卡。
这样的话,由于“万事达”的单标卡在国内线下使用非常受限,交行又没有无条件免收年费的政策,万事达的沃尔玛信用卡怕是鲜有人问津了。
浏览了一下,即便是交行的标准行用卡之前也是银联和visa的双标卡,现在也变成银联单标了。联想到近几年来,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visa、master,甚至JCB的单标卡,并且在国内终端不够普及的情况下,也纷纷选择了无条件免年费。
联想到这些,印证了一个我最信服的商界定律:竞争永远比合作关系稳定。
双标卡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这段没查资料,仅凭逻辑推理得出。)当年的银联在海外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pos机,那天朝的消费者在国内办理银联卡,到了国外不能刷。
而同时,visa这样的国际巨头在中国大陆这么大市场也没有足够的终端(现在也不多,主要是政策之前没放开)。所以,两家一拍即合,合作吧!
不过,国内发行的双标卡的卡号都不是按照银联的标准制定的(银联的是“62”开头,而visa是4,master的是5)。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银联在合作中处于弱势(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强势插入”,是特别强势的表现),别人能走master和visa通道的时候,就走自己的通道,只是在不能走自己通道的时候,才用你银联的(比如用双标卡海淘,就一定不是走银联通道)。
但随着近年来国人的买买买的力量太大,导致各国的商家开通银联通道的意愿越来越大,银联也适时地提出,中国人去哪儿,银联就到哪儿的战略。
所以,银联在双标卡中的地位强势了起来。
有网友反映,其在国外刷卡,为了参加万事达的优惠活动,拿着一张双标卡,指着“master”的标志,说走这个通道,却被营业员告知,虽然他们有万事达的通道,但是网友的这张卡只能走“银联”。
更离谱的是,在国内,很多人拿着在国内发行的visa和master的单标卡,在五星级宾馆消费,想参加这两家国际信用卡组织的活动(高档宾馆当然有这些visa和master的终端),却始终刷不过,最后走银联通道竟然能成功。
这种不符合逻辑的事情都出现了。为什么呢?归根结底,不管有没有“银联”的标志印在信用卡上,国内以前都只有银联一家结算组织,谁发的卡都由银联结算,都得给银联钱啊。
现在,银联在全球的扩张能力逐步显现,而国际巨头在国内的扩张速度却远远远滞后,(这里面当然是有政府因素了)。
合作双方的弱势一方崛起,并且不依赖强势的一方了,合作关系越来越不稳固了。你打开银联的官网,浏览下银联的优惠活动,你会惊奇地发现,他的所有活动都会有一个标准,那就是“62开头”的银联信用卡,言下之意,就是双标卡不行的。
所以,双标卡的存在意义不大了。当然,虽然政府的政策放开了(2015年4月22日,《国务院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发布,意味着,从2015年6月1日起,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正式放开),但visa和master在国内的扩张阻力应该不会小。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今年又出了一个新政,VISA和MATER的单标卡,在国内彻底不能用了。就连支付宝和微信都不能绑定了,以前绑定的,现在也消费失败了。
不过呢,国际巨头攻城拔寨的能力不容小觑。同时,国内其他金融市场参与者也对这巨大市场虎视眈眈。
也因为都看到了这个苗头,很多银行开始取消部分双标卡的发行,以前推的活动现在基本都没了。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双标卡是你的主力卡的话,建议你换一张,目前来看,双标卡的长期持有的意义,是收藏价值。
为此建行给了一个方案,就是原本独立的两张卡,一张银联卡,一张visa或者master,它推荐你搭配着申请,并给出官方的推荐组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