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们吉祥!
《我的修学经历》中导师从五个方面来作了修学方面的开示。
一,从求学到教学的经历
二,对学院式教学的感想:所学不成体系,难以为日后学修奠定基础;知识点多,师生均难消化。难以运用到改变自己生命品质的实处。
三,弘扬人生佛教的心得:原因:一是人生佛教教化面比较广;二是起点比较低,三是发现佛法蕴含着实用价值;四是把人生佛教当成一个箩筐,偏离出世解脱的核心。心得:不仅获得心灵慧藉解决现实问题,更要菩提心和空性见,才能积极入世且不被世俗所染,才能广泛理他而不被执着所缚,才能以人生佛教为起点,而以解脱和无上菩提为终点。
四,对汉传佛教的思考。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所在,是区分大小乘的唯一标准。目前汉传佛教存在的问题:不重视基础引导;不重视知见作用;缺乏明眼人的指点。思考结果,完整的修学体系要具备哪些要素:首先是五大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其次要具备总体认识:知道哪些是必不可少;二是掌握次第,三是掌握它的操作方式;四是掌握考核标准。
五,一个根本,三大要领的提出。一个根本是指修学要上去;三大要领:佛教教育,僧团建设,弘法布教。
学了这一课内容,我对以下几点有些体会,拿出来分享给师兄们听。
一、师父说降了几十年佛法了,内容还是戒定慧、缘起、轮回、解脱、涅槃。但现在的认识和以往是截然不同的。以前所说的佛法,像是摆在店里的水果,是批发来的。而现在,更多是长在自家果园里,需要时就可以现摘。
我教瑜伽也有好几年了,从身体层面来说,无非就是锻炼四肢、脊柱、呼吸、情绪、能量。但是几年前教的和现在教的完全不一样了。发生的变化更多的是因为积极地进行思考、找规律、反复的体证。形成了自己的一个知识架构。不仅仅是学习或者教授瑜伽,其他方面也是,由于知见的狭隘或者有限性导致我们对于事物的了解和认知就不全面,不成体系,但是要对一门学科也好,一个领域也好,没有知见、正见、不广泛涉猎相关知识、不懂得归纳总结、没有一个标准,起初就像一团棉絮杂乱无章,后来就像批发市场,所说的内容可能都是成批出去的,没有什么差别性和针对性,这也就是不会行方便法、不圆融。这其实也是成长的过程。当真正看得多了、读得多了、讲的多了,自然就会领出来一些主线条,像是数学里的公因数,或者集合里的交集。这些是适合大众的,而因人因时因地不同,侧重点就不同,这就形成了模块化。我们脑子里的知识就像是一个数据库里的数据,我们要把它以不同函数进行不同的分类,那等我们想用它时,就会及时把它调出来,全部可以模块化进行。思路条理就会更加清楚。
二、透过弘法心得浅谈个人对于目前瑜伽市场的反思
1、老师资质不一,目的各有不同。导致了大众对于瑜伽的印象停留在瑜伽好仙摸不着、或者就是耍杂技的软功或者是健身操。其实,瑜伽就是当下,是合一,最终目的也是要达到自由解脱的啊。
2、难以守得住的清净、清贫。很多老师都说瑜伽行业啊就像是清水衙门,老师们一个个的视钱财如粪土,但没有可观收入时又十分渴望。卡在中间骑虎难下很是难受。面对这样一个市场,该如何去做?我想真正的合一前提是要找到平衡,在商业浪潮下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以及初衷,在教书育人路上依然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像师父一样有一套模式,可能会找到这个平衡点。这本是一场修行,也感恩在此时此刻有三宝加持,师父的智慧就像夏日的清泉,滋养着此时已经干涸的心田。
3、体系众多、课程杂乱、大多数老师上课不系统无方向性,而学生也是一知半解,瞎练,更别提如何消化后运用到生活中去了。由于这样自然会造成会员流失率、忠诚度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学习体系,那么对于老师、学生来说都是更有方向性呢,不容易走偏走失呢?那这个前提就是必须有一个集大成者,可以将晦涩难懂的包罗万象的各方面的知识原理通过简单的语言和成套的体系运用出来,慢慢形成一个自我成长体系,并且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这是个大工程,非发大愿者难以完成,有点脑洞大开……)
过几个月再来看这部分内容的话可能又有新的想法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书啊是越读越厚,再越读越薄,最后什么都没有了,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生命之中。
真的很感恩遇见师父,我学到了佛法善知识、也学到了一些思维方式。
已经夜深人静了
提前祝师兄们七夕快乐!
秋安!
观澜
2018.8.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