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常干虐心的事。孙頻的《痛感三部曲》让我前前后后经历两个月“痛、盐、裂”的虐心。作者重口味的笔锋直入人生的悲凉,人性的悲哀。有些描写甚至很恶心、丑陋,例如“里面生满了白花花的蛆虫,低头吃东西都会有虫子从眼睛里啪啪掉出来”看了,几乎作呕,想把书扔到一边。但读下去,赤裸裸、血淋淋的解剖令人震惊,在这看似无情、残忍的叙事中,饱含作者的同情和悲悯,看了作者的后记,更理解她的悲悯情怀。
同时,我还在读契科夫的短篇小说集。犀利的文笔,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小人物的同情,令人读得辛酸。将人性剖析得淋漓尽致,虽然时代不同,但依然引起许多共鸣、感叹。辛辣、深沉的文字,力透纸背,有时读来,心里象压了石头般沉重。契科夫,高贵的心灵,担荷着救世情怀,可惜,身为医生的他,却救不了自己,四十多岁就英年早逝。
也许我意志力不够坚强,一直在读这样的作品,很虐心。所以,我会在这“艰辛的跋涉”中,暂时停下来。我重新翻阅林语堂的书籍,在他豁达、睿智的述说中,寻找心灵的安抚。阅尽繁华和沧桑,看尽人间的悲与欢,看透人性的善与恶,他叹一声“人生不过如此”老庄式的智慧。我喜欢读他笔下的苏东坡。有人评论他把东坡的人生太理想化了,确实,苏东坡的坎坷、痛苦、艰辛,在他笔下,似乎都被轻描淡写,化作一壶清酒。其实他不是不知东坡的苦,只是他与东坡都是笑看风云的人生境界。
这期间,我还读汪曾祺的散文。饶有兴致,常让人会心一笑。人间烟火,一草一木,品味人生。他不是没有受过苦,在西南联大求学的艰难岁月,在五七干校的坎坷生涯,都付笑谈中。苍天不曾饶过谁,不过是苦中作乐罢了。
平日,夜深人静的时候,读读宋词。中国古典诗词多是人间伤心事,光阴一去不复返,国破家亡,离愁别绪。但在哀伤中,有一种美,对美好事物既惋惜又珍惜的心绪。这样的作品,感同身受之余,又给人予美的抚慰。
苦难、愤怒的批判文学读得多,常有虐心的感觉,这时需要穿插读些乐观、豁达的书籍,读些美文。我更喜欢后者。当然并无抑扬之意,都是经典之作,怎敢轻易妄论?只是拙笔闲聊,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