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静从懂事起就不曾见过自己的爹,对爹的认识更多的是来自于母亲,母亲说爹很有才华,是村子里有名的文化人,逾静的名字就是父亲取的(村里大多数的小孩都是请村里的先生帮忙取的名字)母亲说爹一直很喜欢“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所以在他的姓后面给我取名逾静。
在铜钵村没有人知道逾静的爹娘和舅舅是从哪里来的,只知道当时外面闹饥荒很严重,爹娘和舅舅一起出现在这个村子的时候,三个人都是饿的皮包骨,听狗剩的爹说,当时老村长看爹娘他们三个人可怜就收留了他们,爹爹为了报答老村长,就说以后带着娘亲和舅舅随了村长的姓。从那以后爹娘和舅舅留在了铜钵村。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逾静的爹和舅舅和铜钵村的大多数村民一样都参了军,在逾静一岁多的时候离开铜钵村追随了红军的队伍。
一转眼逾静已经七岁了,可是逾静的爹还没有回来。
刚开始的一两年,逾静的爹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是会托村里要回来的叔叔大伯们带信回来,每次托人带信时父亲也会给逾静写上一两封信,那时逾静还不认识字,每次都要抱着母亲的裤腿央求母亲帮自己读信。但是更多的时候父亲的信都是给母亲的,母亲每每读信都要背着小逾静红着眼眶,逾静问其内容,母亲总说:没什么,你父亲让你乖巧点,不可太过皮了,说他很快就回来了。后来逾静长大了,会识字了,可逾静再也没有收到父亲的信了。
逾静八岁这年,好朋友狗剩的爹回来了、村口的哑巴叔也回来了,当时和爹一起参军的小舅舅也回来了,铜钵村参军活着的村民一个个都回来了,在战场上牺牲的也有老乡帮着给在村里的家属带了消息,唯有逾静的爹音讯全无。听逾静的舅舅说逾静的爹当时在部队因为表现良好被派到另外一个连队了,从那时开始逾静的爹和舅舅就失去联系了。后来舅舅多方托人打听逾静爹的消息,但是从始至终都没有什么收获。
一转眼,逾静十四岁了,村里的人都劝母亲改嫁,村里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父亲不会回来了,甚至逾静也是如此认为,也因此逾静才老劝母亲:娘,爹可能早就不在了吧。只是其他的叔叔伯伯比较幸运被人发现,爹牺牲在大家不知道的地方吧。娘别等了,别给爹再做衣服什么的了!
逾静的娘放下手上那还没有为逾静爹缝制完的鞋子对逾静说了一个久远的故事:娘的原名叫路余,逾静第一次听娘提起自己的名字,在铜钵村大多数时候村民都称逾静的娘:林嫂子。娘的爹是一名渔夫,在娘三岁的时候娘的爹因为家里过于贫穷于是把五个女孩中的第三个女儿送了人,也就是娘后来的爹,在送人前娘的名字叫李翠萍。
但是被送人后也就随着后来的爹改了名:路余,意思是希望娘亲以后的生活幸福有余。娘亲说她后来的爹对她很好,那个时候娘的爹是地主家的管家,识得几个字,因此每每空闲的时候娘亲的爹总会教娘亲识字。等到娘亲九岁的时候,娘亲的爹央求了地主,让地主能允许娘亲和地主家三岁的少爷一起念书、识字。地主同意了。因此娘亲在那个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识了几个字。
在娘十一岁那年,以为能和姥爷就这么平静的生活的时候,一件事情打破了平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