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社群打卡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自律方式,正所谓一个人或许能走的很快,但一群人一定能走的更远。于是他们聚在一起,早起打卡,运动打卡,阅读打卡,写作打卡。。。。只要能想到的事,他们都能打卡。
我为什么这么了解?因为我也一直在打卡,而且持续四年多了。所以我觉得我今天有资格聊一聊打卡人应该知道的一件很重要的事。
古时候,人们看到天上就是下雨了,但是不知道天为什么会下雨,解释不了,他们就会很难受。于是他们就用雷公电母龙王来解释下雨的原因。尽管这些说法完全没有根据,就是第一个人灵光咋现想出来的,但就是有人相信,而且是很大很大一群人。并且有了这个解释,很多人就不再探索下雨真正的成因了。这其中有一个心理学机制,叫认知闭合需求:人们面对一个模糊问题时,就有给问题找一个明确答案的欲望。答案找到了,认知闭合了,欲望就消失了。
那这件事和打卡人有什么关系呢?
认知闭合需求扩展到行为上是这样的: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你心里就会一直挂念,期盼早点结束;而这件事一旦完成,你做这件事的动力就会马上趋近于零。我给这种现象起个名字,叫“任务闭合”需求。
而打卡活动会让人有做任务的压力,所以每一次打卡,都面临着一次“任务闭合”需求。我相信一开始,每个加入打卡大军的人,都是想要自律想要主动发生改变的人,但时间长一点,很多人都会被“任务闭合”需求绑架。
比如,你每天要打卡阅读30分钟:如果今天时间紧张,可能你会一边读书一边想着其他事,或者干脆听书30分钟算了,也不耽误我做其他事,就算效果不好也要“先完成任务”,要不心难受;而如果今天时间充裕,你很轻松就搞定了30分钟的阅读,完成打卡,然后动力趋近于零,你也不想再多阅读一会了。
这就是每个打卡人都需要警惕的状态。
如何保护自己不被“任务闭合”需求绑架呢?我有一个建议,亲测有效。
在制定任务卡时,设下限,不设上限。
比如,每天阅读30分钟会让你觉得有压力,完成任务时总会在心里嘘一口气:今天算是完事了!那现在就把阅读时间设定为5分钟,这是一个很容易完成的下限。如此,你完成目标毫无压力,此时也刚好进入学习状态,精力充沛,很容易继续阅读下去。因为没有心中挂念的任务,你也更容易沉浸在阅读本身的乐趣中。
《微习惯》中也提到,要求自己每天做一个俯卧撑,就是练就良好身材的秘诀。这样要求自己的目的不是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而是开始俯卧撑这个动作。
设下限不设上限,用打卡的方式让自己开始这个动作,在沉浸其中时又能不被完成任务的压力所影响,这才打卡人该有的状态,你说对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