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国外旅游景区都要树立牌子,用中文写上各种注意的事项与警告语?大部分人都明白,国人的素养世人皆知,但少数愤青们依然会扯着嗓子喊,这是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排斥中国人。
愤青们说的没错,人家是很排斥。但愤青们从不去深层的思考,为何从大清消亡到现在的一百多年,很多外国人提起国人的素养,依然带着无奈或不屑?
如果有人告诉愤青,国人这种表现的源头,来自于教育,他们一定怒不可遏。他们眼中,中国大地上各类高等院校比比皆是,而且很多人都有进入深造的机会。所以他们觉得,既然拥有如此庞大教育资源的中国,竟还被外国人瞧不起?!如此以来,便更激愤了。
但愤青永远不懂,一个国家在教育上纵深层面发展的力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国民素养的高度。
也许我们的教育资源丰富,但细分就会发现,很多资源仅处于初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层次。
很多人,在最初考上大学时激动不已。但随后便发现,在漫长校园生涯中,心中对未来人生的迷茫惶恐,远远多于快乐。他们不明白在这里学到了什么,为什么而学。多少东西可为己所用,多少经验让自己在毕业后,能顺利的立足于社会。这种迷茫,将一直存在于无数就读的学生中,即便那些名校,依然如此......
当然,等他们面对社会时,所学的东西也许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勉强立足社会的能力。但困难的是,今后想踏出更坚实的一步,需要承受许多艰辛与痛苦。
另一些人,他们的立足方式也很简单。
遍地开花的职业教育,极大方便了他们未来生活方式。他们的想法很明了,学一门手艺,将来饿不着,生活稳定即可。
这便是当今大多教育资源的真正现状。
而未来社会的主流群体,就是这样的教育资源下诞生的学生。
当茫然无措、丧失理想、追求平稳随大流的情结,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蔓延时,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群体,会出现真正有独立思考能力,对人生、未来产生远大抱负的人。
而更重要的是,一个没有独立思想、只知随波逐流的群体,其特性无论是百年前,还是百年后,差别都不会很大.....
因此,当再看到、听到那些出国境旅游的国人被指责批评时,我们不用去抗议。那些人把任何地方都当做了中国,所以,他们做的一切,我们都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当年鲁迅先生对国人的评价,到了现在依然适用。
百年前有人说过,中国民众民智未开,某些理论无法在当时条件下实施。于是我们耐心等待,以为有一天,国人终于能摆脱骨子里的狭隘愚昧,与世界的思想接轨。但时至今日我们等到的,是放眼望去无数在生活上与现代接轨,思想上依然蒙昧的大众,而他们的蒙昧,是下意识的。
物质,只能为人提供浅层次的身心满足。充满高科技的东西,并不能让人眼界变得开阔,更无法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如果真像那样,当年的乾隆爷,见到海外进贡的枪支与铁船模型时,便不会不屑的称其为奇技淫巧之物。更不会继续沉浸在“我泱泱华夏之国”的梦中。
乾隆如果真正开明,当看到那泱泱华夏永远无法制造的东西时,就应该感到一种危机,就应从那些贡品中,看到一个已异常发达的文明,正向着这片闭关锁国的土地,步步紧逼。
即便不这么想,那些精致的物件,至少也应引起他的深思。
但他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更没有深思。于是40年后,那个送他铁船模型,被他蔑称为蛮夷的国家,带着真正的坚船利炮,浩浩荡荡的打到了他家门口。真想知道,如果他还在世会怎么想?
无论乾隆也好,当下的国人也好,这一切都让我们明白,摆脱下意识的蒙昧,打开封闭的思维,唯有通过长年累月,不间断的教育。但这种教育,绝不是依靠那些遍地开花,为你承诺“轻松保过”的所谓学校来实现。
真正要获得良好的修养、高层次的境界,除了以高等教育的理念,从纵深的层面上触及到灵魂,让人反思、醒悟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而体验深层的高等教育,又是种怎样的感觉?
那是一种塑造心性的过程,在此过程里,我们将不断的发现与创造知识,这也是从事未来科学研究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我们也会感觉到,曾经的迷茫狭隘,在这个过程中被慢慢驱散,看到了自己的灵魂,随着心性的塑造在不断成长。
这一切,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开启沉睡的智慧,觉悟人生的真谛!”这,也是教育的本质!
我们寄希望于真正的高等教育。
我们愿充满着智慧、启迪人生的高等教育,在中国大地上的无数学子心中扎下根基,最后发芽、开花。以至于从他们开始,去重塑崭新的人生轨迹,改变被扭曲了的国人意识,最终,摆脱历史无尽的轮回。
在这里,我们由衷的要说一句“高等教育,任重而道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