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别说明:封面配图选自匿名社交产品“无秘”中的用户吐槽和爆料(与小编没有任何关系哦~~),由此内容可见一斑。
最近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了12年的时候自己写过的一个专利。主要讨论就是匿名社交的问题。于是乎想起了现在的无秘,就打算来说上一说,匿名社交了。
先简单介绍一下小编专利的情况(请允许我嘚瑟一下,虽然也不是什么可以嘚瑟的事情~~),主要讨论的是一种基于熟人关系链的匿名社交的产品形态。记得那个时候还构想过用户是基于QQ或者微信的用户关系链,甚至是通讯录的人脉关系,在产品内分单向匿名(单向发送方匿名,单向接收方匿名的点对点),双向匿名(发送方与接收方都匿名的点对点,聊天广场)的社交场景。写完专利之后还在KM提问“既然公司(腾讯)掌握着熟人社交,陌陌控制着陌生人社交,鉴于当前(2012年)国外Secret、Whisper的发展势头,公司是否考虑做一款基于熟人关系链的匿名社交呢?”。不久tony就关注并回答了此问题,tony的答案是:匿名社交传播的更多是一种负能量以及人性的黑暗面,于公司而言不适宜去做。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不得不佩服tony的先见之明。
匿名社交现状
说到匿名社交就不得不提国外的Secret、Whisper以及国内的无秘。
Secret(中文名秘密)
Secret堪称匿名社交的鼻祖。自 2014 年年初上线起,Secret 在App Store的排行榜上出现过火箭式的上升。但同年 8 月,这款产品的排名就已经暴跌到了 1500 名开外。一年之后,2015 年 4 月,累积融资额超过 3500 万美元的 Secret 正式关闭。其关闭原因是因为创始团队认为Secret产品已经违背了他们的初心,Secret已经成为负能量的聚集地以及多起网络暴力事件的发源地。
Whisper(中文名耳语)
匿名社交产品Whisper,产品初心是以明信片形式讲述心事的手机APP。目标是构造一个安全、隐私的线上空间,让用户以真实的自我与世界交流,连接到有共鸣的陌生人。Whisper是美国最成功的社交应用之一,拥有活跃用户数超过1000万。创立于2012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超过6000万美元的融资,估值也高达2亿美元。最新一期C轮3600万美元的融资,腾讯亦有参投(这个可以认为是腾讯的防御型投资吗?)
无秘(前身是秘密)
再来看国内的红极一时的产品“无秘”(前身就是中文版的秘密,我勒个去终于知道无秘跟秘密是什么关系了,原来是好基友啊),据官方称曾雄踞App Store社交免费榜长达一个月之久。可是,现如今再去看无秘,App Store社交类应用里前150名也有没有它的影子,下载量甚至不如一些免费电话本。这么来看,无秘基本上属于失败了。
匿名社交难做大的原因?
负能量爆棚,匿名社交缺乏用户黏性。
应用里充满了各种八卦、爆料、猎奇、出轨、小三、gay等内容,短期内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成爆炸性增长。时间一久,人们的好奇心减退,很难留存用户。用户对于负能量爆料和情色信息的兴趣是有限度的,在满足了用户最初对劲爆内容的需求之后,匿名世界的乏味让用户迅速流失。
匿名与社交是个彼此矛盾的命题。
社交的核心是建立关系,匿名社交要做的只是提供宣泄的广场。用户因情感的宣泄而聚在一起,一旦建立关系,匿名所带来的安全感会消失。
功能单一,无差异化,缺乏长期的盈利模式。
由于目前产品主要都是爆料,匿名聊天(文字、图片或者是魔音)功能都相对单一,加之产品用户留存较差,故很难找到长期的盈利模式。
过度的言论自由引发的法律风险。
由于用户在这个平台上是匿名的,发布信息是不需要经过任何管控,故人性的阴暗面也会被无限放大。这里面充斥的造谣诽谤、侵犯他人隐私、黄色和暴力的内容比比皆是。由此引发的违法犯罪行为成为了一个比较严重的棘手问题。对于这个现象,很多创始人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会进行信息监管,但是信息真的都能监管吗?监管的成本以及质量又是如何呢?没有爆料之后,还有用户跟你一起玩吗?
结语
短期在猎奇心里驱动下,匿名社交应用可能会火爆一段时间,但是长期来看,匿名社交能否建立长期关系,稳定健康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部门、从业者以及用户直接都能接受的规范化市场。无此,匿名社交就只是匿名爆料而已。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感谢您的支持!
版权声明:你无需经过本人同意即可转载,但请保留作者以及出处,非常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