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志力
图片来自网络一、引子
为什么我总是开始热情万丈,后来却偃旗息鼓?
为什么我总是决心下得咬牙切齿,行动却不痛不痒?
为什么我总是目标设得清清楚楚,实现起来却断断续续?
为什么我总是半途而废,别人却能持之以恒?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
为什么我总是不能坚持?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打扰了,我知道答案!
二、对“坚持”认识的两个误区。
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就是认清问题的根源。在给自己开药方前,我总是给自己来个“望闻问切”,下面两个误区要清楚:
1.不是不能“坚持”,相反我们时刻都在“坚持”
“我不能坚持!”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丧气话,其实细思之下却是大错。准确来说,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坚持”,只是“坚持”的对象不是我们想要的。为什么?世界是一个矛盾的世界,一个事物总是与另一个事物相互对立,非此即彼,如果将一方比作A,另一方就是非A,也即是说,如果你想坚持A,但没有做到,那么你就一定在坚持非A。所以说,我们一直都在坚持,只不过对象不同罢了,好比“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举例而言,你总想“练字(A)”,但总不能坚持,那么你一定在坚持“不练字(非A)”,而这也是最要命的地方。
为什么这是最要命的?因为“坚持”得越久,越会形成一种惯性,通俗地讲就是“习惯”,一旦“坚持”上升为习惯那么我们就能更容易“坚持”了。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我们一旦养成某种写字的习惯,现在无需刻意去运笔就能自然而然地写出我们的手迹了,也就很容易坚持这种“写法”。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能“坚持”我们想坚持的,那么就一定在“坚持”它的反面,长此以往我们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通常称之为“坏习惯”。
2.坚持是行动,不是意志
“我怎么就没有意志力,怎么就坚持不了?”这是我们另一句经常听到的话。首先要澄清的是,“坚持”是行动这样的物质性活动,而不是“意志”这样的精神活动。何为“物质性”?就是不依赖意志的一种自在的客观的特性,也即是说,“坚持”作为一种“行动”有着足以支撑它出现的客观因素,只要有这种因素,就会出现“行动”,无论意志参与否。有人即刻就会反驳:无此心即无此行,意志能够控制行动。
从现实经验来看,我承认,意志能够在一定程度“影响”行动,但不能绝对控制,如果你有因为紧张而手脚颤抖这样“身不由己”的经历,就不难体会,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不论如何心理暗示,都似乎无多大作用,这是因为促成“行动”的物质因素的自在活动使然,所以可以这样所,“意志”只不过是“坚持”这一行动的“外因”,而促成这一行动的“物质因素(通常不明)”才是“内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然而因为这样的物质因素通常比较隐蔽,不易察觉,而我们的意志更易被觉察,所以在“坚持”训练上,更多的是强调训练“意志”,比如制定计划要清晰等。不能说这样的方法无用,只是还不完全,效果不理想。
三、“坚持”的正确方法:意志空白法
也许“制定清晰计划”等训练意志的方法有一定效果,但想相信也有人有这样无可否认的事实:
1.即使制定完美的计划,我也还是没行动,迈不出“第一步”;
2.即使我迈出“第一步”,也还是有可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第一个事实说明“坚持”的难点之一是促成行动、开始行动,也即是如何迈出“千里之行”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现实中我们确实有这样的经历:“只要开始,后面就会沉迷其中。”说实话,写这篇文章时,我也有这样的问题,总觉得困难,总感觉眼睛疲惫,总感觉心里不安。我相信这些感受不仅仅是写文章,还有很多地方也如此。但为什么我还是写了?因为我用到了这样一种方法,我自称为“意志空白法”。
“意志空白法”原理:简单说就是不管自己思想积极与否,只管行动,不需要“想”只管“做”。具体方法是:当你在事前已经经过考虑,认定一事值得做或应该做时,不管心里如何不愿意、如何担忧,都不要去感受心里的感受,不要去感受身体上的反应,让“意志”放空,使脑中“空白”。现在一些人想早起,那么当你前期工作已经到位,比如没熬夜等,到了早上规定时间,闹钟一响,立马翻身而起,不要用意志去感受身体上的疲劳,眼睛睁不开等。一旦思维参与,就会陷于被动和拖延。
那么这个方法为什么能实现?先从正面举一例说明,人走路时不必想着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就能走,而且还能走得很好,有时还能边走想其他事,这就说明行动有其自己支撑自己的因素,并不一定需要意志的参与。
再从反面举一个例说明,经常有人说,明明思想认定不应该,但身体上就是不行动。明明知道看电视玩游戏不对,应该立马看书或工作,但身体就是不动,心里急得像一团火,但身体就像冻僵的木头不动。这就说明,有一种促成“不行动”的现实因素存在,它不受意识的控制、指挥而自我工作。听到这里怕有人说:
“这是心理压力超过了心里承受度,造成了拖延。”
“是的,确实如此,但能说明什么,知道这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行动’吗?既然知道思想或者说心理如此脆弱为什么还要依赖它?为什么一定要靠思想引导后才行动?为什么一定要用意识去鼓励自己才行动?行动不是能不依赖意识而自我产生吗?”
要特别注意,“意志空白法”不轻视“意志”,只是它要求意志在行动前就要完成其决策分析的职能,而不要在行动开始时思考。比如上举起床一例,有人担心用“意志空白法”立即起床不科学,现在提倡醒后缓几秒起床,那么你就在下决定前,用你的“意志”去思考清楚,缓多久起床,时间一到,立刻行动。一句话:意志在行动之前,不在行动之始。
第二个事实也只能依赖“意志空白法”,只能通过此法多行动才能解决,这是世界规律,无能为力。何以见得?正如前文所言,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与另一方对立着,非此即彼。我们不坚持A,必然在坚持非A。如果要战胜对方,至少要在“量”上占优势,以读书为例,阐述如下:
假设你以前“读书”这一行动的次数为20,“不读书”这一行动次数为30,现在两者突然要较量一场,你认为20人能打得过30人吗?不要举以少胜多的例子,你我不是“以一当十”的战神。所以要打败“不读书”这一行动,单从量的角度来说,你至少要让“读书”的次数超过“不读书”的次数,比如你计划每晚9点至10点读书,一月30天,那么“读与不读”均有30次可能(世界是矛盾的,非此即彼,很公平),如果你坚持16天读书,在量上就占据了优势,那么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质”的优势,即越行动越能行动,形成了“习惯”。好比你一月存1千,刚开始得到的利息是x(可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鉴于复杂度与伤感度,此处忽略不计),一年之后有1万多,再来存,获得的就不同了,至少可以算一算了。
总之,意志空白之时,方是行动之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