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仪式原型——此小节标题
书中关于生命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基本历程,简单总结如下:

其中的成人仪式性事件则并非只限于青年的心理时期。在成年早期到中年期(我们社会中的三十五岁到四十岁这段时间)的转折阶段,这种冲突的表现可能比其他时期中的表现都更为剧烈。
上面有两个词的概念需要描述一下,才能更好理解其中涵义,幸好本书后面有对其进行解释。
潜意识自我:一个人整个心灵的总体。
意识自我:仅仅是构成总体心灵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能够感知到意识的那个自我。
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大部分人都不会经历一场正式的成人仪式,继而青年人最为普遍的主题转换成为考验,经历挫折与磨难,比如身体的创伤或者生活的打击,此时则需要通过潜意识自我获取力量,促使意识自我经历一场复制历史中业已知晓的成人仪式,创造死亡的象征性心境,从而产生复活的象征性心境。
由此看来,很多人都难以长大成人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没有经历挫折的人生当中,就不需要进行一场死而复生的蜕变。怪不得许多人说,苦难经历得越早越好,这样意识自我的力量便会更早强大起来,从而进入一新的时期。
服从,是作为促成成功的成人仪式之完成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这个一开始觉得相当不好理解,是要服从什么东西呢?后来在想,既然是用死亡来祭献,那必然是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消失了的,而失去一样东西基本是被动的,几乎人人都会产生一种抗拒心理,然而想要更上一个台阶,那就得服从于超越自身的那部分力量,献出自己所在乎的东西。在作者他们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如果对此进行一味的抗争,就会患上神经官能症,也就是心理“生病”了。
我想到一个关于服从的自我感受很强的例子,那就是在走向成熟的过程当中,发觉将要失去自己曾经认为最重要的一部分“纯真”,而失去了它,觉得自己就像是要活不下去了,死命地躲起来不愿意感受到“阴影”的存在,直到后来经历更多的打击与痛苦,才发现保有这份“纯真”,将无法再正常应对现实生活,只得乖乖地服从于这种“成人仪式”,伴随着必有所失的牺牲。
对于男人和女人,成人仪式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
比如,对于女人来说,月经就是成人仪式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具有这种能力:唤醒女人服从超越了她之上的生命创造性力量的最为深切的体验。这样一来,她就会心悦诚服地献身于女人的使命。但在我个人看来,可能这方面的作用对于现代女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了。
对于男人而言,则是要经受力量的种种考验,这类考验指向最终的牺牲祭献。男人的牺牲是交出自我神圣的独立意识,他变得更有意识地与女人联为一体。当然,女人也同样要经历这种牺牲,但与男人相反,女人是成为一个独立意识强度更高的人。
难道说女性比男性成熟得更早,与上面的因素也有关系?因为男性经历考验往往晚于女性的生理变化呀。
书中提到一个很好的例子,关于一个男人不想结婚的梦境分析。他一直不敢对婚姻做出牺牲,产生了心理冲突,在心理分析师的帮助之下,他最终意识到了自己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于是他需要对自己的成年发出挑战,并且只有牺牲自己的童年心态。接下来,他解决了这一冲突,并且顺利地走向婚姻。
女人也同样会出现害怕婚姻的情形,书中提到的那个女人,她所恐惧的是会在婚姻当中失去自我的人格。原因是,她误认为,进入婚姻应该使自己的整个意识人格服从于男子。而事实是,她只是需要与对方分享自己潜意识的组成部分而已。
婚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让男人对自身心灵的女性组元的象征性发现(即阿尼玛的发现)。这个似乎也不是必然能发现的,而是要经过一些坎坷呀。
另外,为什么我觉得,现在男人心灵中的女性组元根本不需要仪式,已经很突显了呢?而女人即使在经历了生理变化这个重要的“仪式”之后,独立意识反而越来越强烈了呢?这个时代的我们,心理都在发生着突变呀。该不会是经历从远古至今的不断强化,将要突破祖先们的框架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