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进义乌这块土地,很想说点什么,无奈眼前的景致与我的想象相去甚远。说直白点,就是很难构起我所谓的“诗兴”来。于是,搜尋自己的有限记忆,想起了郁达夫曾经有过的一首小诗《过义乌》。找来看看,觉其行止,见识,伤感与诗情都挂在那遥远的西天,读着读着,那涂满红色的乌桕树的秋色、夕阳、风怀一齐都涌上心来。口中不觉也随着诗情喃喃吟道:骆丞草檄气堂堂,杀敌宗爷更激昂。别有风怀忘不得,夕阳红树照乌伤。按理说,这样的诗句于郁达夫而言,不过即兴吟诵,算不得精品,但于义乌而言,却是一首不可多得又别有风怀的好诗。
首先,恕我直言,历来书写义乌风物的诗文并不多,有郁诗如此,绝对是诗中圭臬,凤毛麟角。其次义乌堪入诗情画意的景致与史实也不多,或者说是早已被周边的名胜名人所掩,故义乌多有同理而少有别致,这多少有些尴尬,不是不好,而是别人更多更好。话说回来,义乌于当下能入世人眼帘的当然是他鸡毛换糖的传奇与世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这样一来,世界各地客商纷至沓来,洋洋乎汇天下小商品之大成,洒洒乎融四海大宾客之云集。也许引我们到来的是因义乌的现代商品,而我的内心却是逐着过义乌的这段诗情。
追溯起来,这应是九十多年前的往事。1933年,郁达夫移家杭州,筑起了他的“风雨茅庐”,过着所谓的隐居生活。但国运时势,家庭琐事,情感危机,让郁达夫生出无限愁绪来。鲁迅先生有《阻郁达夫移家杭州》的诗相规劝,要他不要到杭州去,杭州这地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复杂得很,不适合你行吟作文,世界大的很,其他大有可去之处,不信你看: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鲁迅婉言相劝,郁达夫并没有听进去,依然我行我素,只是把鲁迅的劝阻诗装裱起来,挂在他的“风雨茅庐”的中堂,用以装点门面,客招风骚,致最后当然是家毁人散。郁达夫有《毁家诗记》详述此节,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这次是应杭江铁路车务主任曾荫千先生之邀,让郁有喜出望外、说走就走的喜悦。先是沿铁路南下,去浙东几个小县城走走。第二天,郁达夫游历了诸暨之五泄、永安禅寺、城隍庙等当地名胜。第三天(11月11日)上午游诸暨苎萝山、西施庙等景点。中午十一时许上杭江路客车,下午三时,车过义乌境内,抵金华、兰溪、龙游等地游历。凭窗远眺,绿水青山,阡陌交通,尤其是铁路两旁的江南秋色,在夕阳的映照下,乌桕满树,红叶纷披,让人触景生怀。诗情远接历史,近感家伤,让诗人情不自己,便吟诵出这首有着特别深情的小诗来。别看这首小诗,个人色彩极浓,几乎把个人的满怀愁绪全部倾注其间,又含而不发,点到为止,以一种无限的深情注目于眼下的夕阳、红树及宿树的乌啼,色彩、声音、景境、意绪聚焦在一起,构成独一无二的画面,让人震撼,更让人难忘。我现在还能想象出诗中的画面感,极具当下电影的造境,醉人的秋色与荒寒的江南同时展示,让诗人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尽管寥寥数语,诗人便将难状之景,难述之情的无奈与尴尬悉数呈现,蔚为叹服。现在看来,一首好的文学作品,是离不开作者真实而个性的情绪表达。纵观中国诗歌史,诗家辈出,高手如云,若论以民国诗坛,予独服鲁迅、郁文二人耳。
我很早就收有《郁达夫诗词抄》一书,是邻村发小黄宣东在杭州当兵时送我的,细数以来也有四十多年,但我一直藏如至宝,置于案头,时常翻阅,时间一长,书中的句子自然也耳熟能详,尤其“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这样的名句更是读了又读,抄了又抄,当然,《过义乌》这样的小诗,借助今天的现实场景也是能记起来的。
2023.4.10
![](https://img.haomeiwen.com/i6665346/33a2dd42c4220e9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665346/d73f2ba63c15612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