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第四至第六篇

诗经第四至第六篇

作者: 无尤小培 | 来源:发表于2018-10-07 12:00 被阅读65次
诗经第四至第六篇

第四期《国风·周南·汉广》

《诗经》是中国首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孔子评价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古人推崇《诗经》,多是为了宣扬文王的圣明,后妃的贤德,用来教化百姓。所以在对诗意的解释上,就有很多时代的特征。例如《毛诗序》中解释今天要读的这篇《汉广》,说是为了表明文王的教化之广,生活在汉江的女子也深受影响,懂得礼仪,不会做不合礼数的事情。那么实际上,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咱们来读读看。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qiáo)错薪,言刈(yì)其楚。之子于归,言秣(mò)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qiáo)错薪,言刈(yì)其蒌(lóu)。之子于归,言秣其驹(jū)。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汉广》出自《诗经·国风·周南》,顾名思义,汉水何其广阔,水何漫漫,就像主人公和心上人之间的距离。《汉广》讲述了一位樵夫在沧波上目睹了女神的身姿,从此展开了一场无望的逐爱之旅。

原始的先民们相信万物有灵,山川菏泽皆有神明守护。长江有巫山神女、黄河有洛河女神,湘江有湘水女神,汉江也有汉水神女。汉水上游一带,横贯陕南。正在江边砍伐乔木的淳朴樵夫,竟然有幸遇到了一位顺水浮游的女神。她是如此清丽脱俗,让岸上的樵夫一见倾心。他要游泳追去,奈何江面横阔,狂波拒人,总追不上。他想放筏追去,奈何江流纵长,远水连天,终不可及。

樵夫一心爱慕女神,却终究难以得到女神的回应。他明白自己和游女的距离,就如同广阔的汉水、迢迢的长江,永远无法泅渡。可是那又怎样呢?樵夫开始忙碌,砍伐荆条、收割蒌蒿,如果有幸能够把女神娶回家,就要用这些把她的马儿喂饱。然而樵夫心中明白,这距离是无法跨越的,所以诗的最后,他只有反复吟唱:汉水这么宽广啊,怎么能游泳到对岸;汉水这么湍急啊,木筏怎么能过江?

《汉广》开头连用四个“不可”,这几乎断绝了樵夫被爱的希望,然而,追寻所爱有多难,去爱的冲动就有多烈。求不得,也舍不下。如此的锥心刺骨,深情不悔,在樵夫的口中只是化作了望江河而悲叹的感伤。

这样遥不可及的情感,使人格外心灰意冷吗?不,如果读《汉广》只读出心伤和沮丧,就实在是单薄了这支咏叹调那悠长的韵味。中国古典诗歌在情感的表达上,往往会有一种含蓄婉约的美感,会留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

   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顾随是叶嘉莹的老师,在讲《诗经》的余韵悠长时,顾随曾举过一个例子。《小雅·采薇》这首诗大家应该都听过,在去年的节目中我也读过。顾随先生认为,《采薇》里的那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留白写法的典范。说了风雪,却似乎又不是在说风雪,留给读者难以言说的神韵。这种写法在先秦及汉代诗歌中体现的最为突出,在悠悠然的心平气和中抒情,对文字的运用出神入化。到了唐宋,文学发展更为繁荣,诗人反倒失去了这种能力,比如苏轼写雪的句子“但觉衾裯(qīn chóu)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情景写的十分逼真,但缺少了令人反复品味的意蕴。

在古典文化上受中国影响很深的日本也有这样的传统,文豪夏目漱石在学校当英文老师的时给学生出的一篇短文翻译,要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时,男主角情不自禁说出的"I love you"翻译成日文。学生直译成“我爱你”,但夏目漱石说,日本人是不会这样说的,应当更婉转含蓄。学生问那应该怎么说呢,夏目漱石沉吟片刻,告诉学生,说“今晚的月色真美”就足够了。

《汉广》这首诗便是这样,有着引人遐思的留白,表面上讲述了一个求而不得的故事,故事的背后,则是释放了一种深刻的善意。樵夫算不得聪明绝顶,但正是他的质朴纯真,让他遇到的不仅是女神,不仅是爱情,还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所有爱情的初心,都在成全更好的彼此,只是在曲折中,很多人逐渐忘记了初衷,最终走向黯然。诗中,樵夫与那位女子始终相隔着遥不可及的距离,这种距离产生的并不只是怨气,樵夫固然有失落,但他从始至终都在热切地仰望,仰望着那个因为距离而变得格外完美,直至接近神灵的女子。越是遥不可及,女子的神圣光辉就越是炫目,神圣与完美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那距离之外的、梦中的女子,她唤起的力量不仅是对爱情的追慕,更是一种对不同于眼下生活状态的追求,她会激发人去想:如果有她,就会有更好的生活;如今为她,要成为更好的人。

汉水再广,生命再卑微,彼岸都有一位如神仙般的女子凝视着你,她的目光中可能不会时刻都有着鼓励的温情,但那目光如此平静,没有丝毫的鄙视与看轻,只是看着她,就让人心中追求灿烂美好的火光永不熄灭。

木心先生说得好:使爱情的舞台上五光十色烟尘徒乱的,那是种种畸恋,二流三流角色。一流的情人永远不必殉陨,永远不会失恋。因为“我爱你,与你何涉?”

本期配乐剪辑自蒋婷、磯村由紀子《思念》;蒋婷、磯村由紀子《滴泪》;邵容《TRUE LOVE》

第五期《国风·召南·采蘩》

在《诗经》里,我们看到了祖先的价值观、审美观、生活观,种种万象如孔雀羽翼上的眼睛,熠熠生辉;那种率真、担当以及人生责任,都唯美得淋漓尽致。有时,这些诗歌也笼罩着层层迷雾,我们尽可以去猜想,但最好不要断言自己掌握了真相。

例如今天要读的这首《采蘩》,朦胧水雾中,一群女子在水沼边忙碌,她们要为祭祀采摘白蘩,她们来自哪里,去向何方,又怀着怎样的心情呢?对于这首诗,历代的解读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众说纷纭、难以取舍。为了让朋友们更好地了解到这首诗的全貌,我们今天就把这些解读都展示给大家。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想象,回到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吧。

 

采蘩

于以采蘩(fán)?于沼于沚(zhǐ)。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bì)之僮僮(tóng),夙(sù)夜在公。被之祁祁(qí),薄言还归。

 

词句注释

于以:问词,往哪儿。一说语助。

蘩(fán):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

沼:沼泽。沚(zhǐ):《说文》:“小渚曰沚。”这里用为水中的小块陆地之意。

事:此指祭祀。

涧:山夹水也。山间流水的小沟。

宫:大的房子;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被(bì):同“髲”。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一说这里是用为施加之意。《尚书·尧典》:“施加允恭克让,光被四表。”

僮(tóng)僮:首饰盛貌,一说高而蓬松,又说光洁不坏貌。一说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说文》:“僮,未冠也。”

夙:早。公:公庙。

祁(qí)祁:形容首饰盛,一说舒迟貌。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薄:这里用为减少之意。归:归寝。

 

1.

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什么地方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盛大的祭祀活动即将开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的盛典是可以与战争相提并论的大事,自然马虎不得。而对于在诸侯宫中侍奉的女子而言,祭祀本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诸侯贵人们当然要主导庄严的祭祀活动,他们会身着盛装出现在祭坛之上,向神灵祝祷祈愿,至于筹备祭祀用品这样琐碎工作,自然是交给宫中的仆役们。

因此这些宫中女子便开始了无尽的忙碌,她们用短促简洁的话语告诉周边人们,自己正在采摘白蘩,这些白蘩要用在祭祀的典礼上,需要精心细选,可没有时间随时驻足闲谈。泥泞的水沼,湿软的沙洲,难行的水涧,只要是白蘩茂盛的地方,就有女子们的身影,她们来去匆匆,脚步飘忽,不敢有片刻的耽搁,因为祭祀工作是如此繁多,就连叹气的时间都没有。

采蘩劳作已经无比辛苦,回到宫中却连休息的机会都没有。洗涤祭器、拣选祭品、蒸煮切割……还有数不清的工作等着宫女们完成呢。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工作,也容不得拖延懈怠。为了让祭祀的筹备显得更加庄重,宫女们打扮一新,认真梳理了光洁的发髻。祭祀前的三个昼夜,她们怕是连坐在墙角小憩一下的时间都没有,疲惫和辛劳让这些窈窕倩影显得沉重而恍惚,光洁紧实的发髻也在奔波劳作中渐渐松垮。然而,鬼神先祖所赐予的福祉,却是为贵人们所设,宫女们除了豁出命去劳作,哪有幸福可言。也许有吧,如果有一天能回去自己的家,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2.

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什么地方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戴上头饰盛妆容,日夜不息来侍奉。佩戴首饰真华丽,侍奉结束回家去。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作为贵族,对于礼乐之道要时刻铭记于心,能够侍奉祭祀,才可以说没有丧失一位夫人的职责。“蘩”与“繁”同音,蘩在祭祀之中,用来祈祷百姓安居,人丁兴旺。长在山野的蘩草,承载了如此美好的寓意,自然是疏忽不得。这位贵族的夫人希望通过客服困难,亲手采摘这些蘩草,来体现自己心中的真诚与敬意。这是不能够假手她人的事情呀,因为沟通天人的重要责任是上天赋予贵族的使命,不能以诚敬之心面对鬼神祖宗,完成祭祀,作为贵族的尊严就荡然无存了。更何况,礼不下庶人,祭祀中有太多的礼仪细节,这些不是没有经受过礼仪熏陶的普通民众可以掌握的,随便打发一个人去处理这样重要的事,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于是,贵族夫人满怀虔诚的从采摘蘩草开始,筹备着祭祀活动。她并不觉得重复的劳苦是令人厌烦的,尤其是祭祀前夕,她不眠不休,盛装打扮,头戴着只有诸侯贵族夫人才能佩戴的一种假发头饰,将所有的肃穆凝于一举一动。她如此的昼夜坚持,直至祭祀典礼顺利结束,才心怀诚挚的回到了自己的宫室之中,大概只有这样的女子,才能配得上向神灵祖宗献上祭祀吧。

 

3.

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什么地方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孩童也要被差遣,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湿滑的沼泽山涧中,一群奴仆们佝偻着采摘蘩草,这是诸侯摊派的劳役,服役期间要每天不停工作,采摘蘩草用于诸侯的祭祀。这些凶狠的权贵呀,真是没有良心,连未成年的孩子都要驱使,为着采摘蘩草劳作不休,唯有休息时能唱起这首歌,在苍凉而悲怆的歌声中盼望着归家的日子。

 

今天的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还原采蘩者的真正样貌。但就是那样的久远时光中,人们穿着葛布缁衣,吃着粗茶淡饭,可是他们偶尔会远瞻星空、会近观草木,用诗来表达着自己的情怀,不仅君王在写、贵族在写、普通百姓在写,妇女也在写,所有的人,无论富贵贫贱饱暖,都在通过诗来表达内心的痛苦、欢乐、骄傲。所以我们从诗中读出了很多面目,因为,从《诗经》开始,诗性就注入到了我们的基因中。

本期配乐剪辑自伍芳《花の源》、《流星》以及《緑の小径に鳥は歌い》

第六期《国风·邶风·燕燕》

中国自古是一个诗教大国,人们习惯于在诗歌中感受美好,汲取精神的力量。每当我们试图学习古人,用诗歌释放自己,就能看到漫漫历史长河的源头,《诗经》正绽放着纯真热忱的光辉。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叫做《燕燕》,清初诗人王士禛评价它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自天边而来的飞燕,为中国古代诗歌衔来了怎样的吉光片羽。

 燕燕

燕燕于飞,差(cī)池(chí)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xié)之颃(háng)之。之子于归,远于将(jiāng)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sè)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xù)寡人。

 

词句注释

燕燕:即燕子。

差(cī)池(chí)其羽:义同“参差”,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

瞻:往前看;弗:不能。

颉(xié):上飞。颃(háng):下飞。

将(jiāng):送。

伫:久立等待。

仲: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任:信任。氏:姓氏。只:语助词。

塞(sè):诚实。渊:深厚。

终…且…:既…又… ;惠:和顺。

淑:善良。慎:谨慎。

先君:已故的国君。

勖(xù):勉励。寡人:寡德之人,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燕燕》是诗经《国风·邶风》中优美的抒情篇章,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送别诗。可关于送别者与被送人的身份,却众说纷纭。《毛诗序》中说:“《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根据《左传》的记载,卫庄公的夫人庄姜无子,庄公后来又娶了几位侧室,其中一位来自陈国,名叫戴妫,生了个男孩,起名叫“完”。庄姜与戴妫关系较好,便把这个孩子收为自己的子嗣,帮助抚养。后来庄公去世,完继承国君大位,没多久,完被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州吁所杀,戴妫在卫国已没有任何亲人,就决定返回陈国生活。在上路的那一天,庄姜去送行,便做了这首《燕燕》。

在过往的节目中我们也曾多次提到《毛诗序》,它是系统研究《诗经》的古老著作,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它一方面在感情阐发方面见解卓荦,另一方面也时常执着于追寻诗篇的政治意义,因此而忽略了个人情感的解释。

    《毛诗序》关于《燕燕》的解释被后世多数解诗人采信,例如最喜欢掉书袋用典的辛弃疾,就曾在词中写“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化用了王昭君和《燕燕》的典故,来衬托离别的感伤。

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于《燕燕》的解读,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清代考古辨伪学家崔述认为,诗歌中反复出现“之子于归”的句子,这在诗经中是只有在女子出嫁时才会使用的词句,因而推测此诗为有女出嫁,她的兄长给她送别所做。这种说法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我们今天就采用这个角度来解读这首诗。

天边飞着一双燕子,它们在空中盘旋,有先有后忽高忽低,鸣音呢喃低昂,这明显不是一幅春燕翩翩的图景。原来,是国君的妹妹就要远嫁了,这对同胞手足,曾如同空中的飞燕一般同行,如今却要天各一方了。平日里养尊处优车马出行的国君送了一程又一程,陪了一段又一段,然而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国君擦拭着眼角的泪水,登上高处依依不舍的瞻望,妹妹的马车在行尘中逐渐消失,他点着脚尖伸长脖颈,终究是再也不能看到车驾的影子,他只能久久的伫立在原地哭泣,试图用伤心的泪水去冲洗手足分离的哀思。

然后他想起妹妹的诸般好来,她性情好温和沉静,为人善良恭谨。我的妹子这样的好,如此的出色,她一定能和夫君琴瑟和鸣,过上幸福的日子。

我们都知道,《诗经》中的婚嫁经常表现的热情而奔放,喜欢上一个人那人也喜欢自己,那就在一起,好好生活。当时的人,没有人会鄙视这样出于情感的结合。但《燕燕》中的女子不同,她是一位贵族,甚至可能是国君的妹妹,因为在夸赞她时这位兄长自称寡人。出身高贵的她衣食无忧,却很难像普通女子一样随心所欲。《礼记·昏礼》中写道: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婚姻是礼中之重,作为贵族,理应遵守礼仪,因为合乎礼仪的结合才是被祝福的婚姻。因此,这位女子要遵从礼仪,嫁给与自己身份相匹配的男子,这位男子可能是遥远南方的一位国君,终其一生,她可能再难回到母国了。

  《战国策》中的经典桥段《触龙说(shuì)赵太后》中,赵国太后的女儿嫁到燕国做王后。出嫁时,她抱着女儿的脚哭泣,为女儿的远嫁悲痛。平日里她也十分思念自己的女儿,但每次祭祀祝祷的时候,她都会向神灵祖先祈祷:千万别让她回来呀!为什么呢?因为那时诸侯家的女子远嫁,只有夫国遭遇巨大的动乱或者被灭亡,她们才会返回自己的母国。出嫁,即意味着诀别,此生不复相见。作为手足至亲,心中的哀伤可想而知。

瞻望弗及呀瞻望弗及,她的身影终于消失在广阔的天地之间,人身微渺,天地无极,只留他和他的惜别眷恋,在天地间飘忽,无所依从。这样的情境呈现,让后世的诗人学会了将思念放在天地的空间中丈量。程俊英等学者都认为,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韩缜的“但登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都是承继了《燕燕》的神韵。

《燕燕》的送别是优美的,它使我们的心为之变软、变温柔,引发了我们无限的爱怜。它的送别也是悠远的,以至于几千年后,我们还会把这场离别反复回味。在后来的两千年中,文人墨客描写了无数场离别,无数次伤心。但没有人能够忘却,在遥远的时光那头,曾有一位诗人在反复吟唱“燕燕于飞”。

本期配乐剪辑自贾鹏芳《夕暮れ》、朱蕾《春之祭》以及ハム《せせらぎの誘う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第四至第六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hl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