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亚里士多德里最友好最易懂的一本书了,很有逻辑性,层层递进,对句子精心雕琢,可读起来老是觉得过于无趣。
可能是要经过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才愈发的会重视对于“人怎样才是幸福的?人该如何实现幸福?”这类问题更深度的思考吧。
也难怪廖申白先生在序言里便指出这本书适合中年男子读,青年学子读起来觉察不到它的魅力与它所能带来的对于生活的一种指引。
读这本书时常陷于某个章节的内容中不能出来,找不到重点,不知道亚里士多德想要论述什么东西,便容易放弃。昨晚听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大致廓清了整本书的脉络。待今后困惑于人生时,翻来看看。
伦理学关乎道德问题,道德给世界以秩序,给人心以归位。
听到秩序一词便觉浑身一颤,这个习惯是由讲授西哲史的清清教授带起的,他每次提到秩序一词便会很激动,秩序赋予人生活的一个重心一个方向。因为思想浅薄经历尚浅,很少会觉得焦虑不安或者困惑于某个人生问题。每日麻木的生活,也不知道这生活是否有它的意义、重心,不愿意去仔细推敲这生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因为推敲也是空荡荡的甚至能听到回声。上午在图书馆看到梁漱溟22岁就已经写出《究元决疑论》,给自己一生定下了论调,明确自己为什么而活。我可能到52岁还不能整明白吧,这人与人的境界怎么相差这么大。自己甚至连情绪都无法控制好,跟一个学佛的同学比起来,同样的年龄,他的情绪可真是古井无波。
现在的各种拆书活动,也是觉得无趣,搞得热热闹闹的,有什么意思呢。想起一个词精神盛宴,这个词是这个社会毒瘤的典型代表,关于精神上面的思考怎么会是盛宴呢?那是一场苦行,会让我们痛苦不已的东西,会整夜整夜失眠的东西。卢梭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习俗》时,当它看到这个题目,整个人便陷入一个迷狂的境界,在一个大树下泪流满面一整个下午,感受到发自灵魂深处的拷问。一学周易的朋友,有一次说到他在某一个晚上突然感觉自己参悟了大道,躺在学校操场上一整个晚上,一动不动。
我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在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时,那本书看了1/3左右,突然让我感知到上帝、神的存在,在那个瞬间我相信了轮回,对因果报应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颤抖,有种流泪的冲动。它让我想起了柏拉图这位伟大的先哲所构建的灵魂观,灵魂的转世。那一刻让我觉得恐惧,我的思想里没有上帝这个概念,我之前所犯的错所撒的谎该向谁忏悔,该如何赎罪?那个晚上我一股脑的给某个人发了一堆微信消息,因为我有愧于这个人,借这个方式把这个感觉排解了。然后继续安心睡大脚。嗯,毕竟不是学哲学的,所以只停留在那一刻而已。
还是把这本书的脉络梳理下吧。
伦理学的主线按以下五点层层递进
- 起点:所有人都认同的一个道理——每个人的目的都是向往一种最好的状态。
- 好是有等级的,它有一个最终的状态也就是最高的目标。(否则人类的欲求永远无法满足)而这个好,就是幸福。
幸福体现在两个方面

关于幸福的具体内容,亚里士多德也提到了金钱,但金钱甚至不能构成一个选项,因为金钱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作为一个目的,更不是作为一个最终目的。
4.对于有功能的东西,它的最终目的或者说最好的状态是功能实现。
那么人作为整体而言,它是否有某种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特殊功能呢?如果有的话,其功能实现就是幸福了。人特有的功能是什么呢?

所以给出幸福的实质定义:灵魂合乎理性的活动就是幸福(功能实现的好),它也等同于德性。

以下几点是这部分比较重要的内容:
1) 明智是幸福的核心内容,它帮助我们实现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目的;而且具体分析特定环境下如何实现德性这样一个目的。
智慧是特指研究最确定的、最高本原的东西,最接近于神的状态,不同于科学,科学是研究物理学、运动这些东西。
二者之间有一个等级关系,智慧高于并且包含明智,它是最高原则,是神一般的存在。
2)中道学说,这里所说的中道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它是指在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事情上正确的人抱着正确的目的以正确的方式所做出的某种行动。每一种德性都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中道”表示德行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程度适中的恶依旧是恶,没有中道一说。
伦理学主线之外的三点

关于友爱的描述到了一种巅峰,全书共十卷,友爱篇占了两大卷。
伦理学的转折
论述了这么多德性以及关于德性的规定,也就是关于我们该如何实现幸福的规定,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却来一个转折,人要过一种沉思的生活才能真正的幸福。
这部分的论述非常详细,从各个方面论述何以沉思是人的最终活动,并反驳此前提到的种种德性生活。

一些重要概念与思考:
1.自主:这里的自主不是离群索居的自主,它是指满足所有社会关系后的一种自主,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上所言,“人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
2.就沉思活动而言,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德性、目的,其本身就是一个最高目的;但就一个人而言,他需要外在的好,外在的德性,会去选择做合乎理性的一种活动,即实现一个人的属性。
这个区别好比明智和智慧,沉思是最高的活动,它包含合乎理性的一种活动,能进行沉思的活动则一定能做到过一种合乎理性的生活,反之则不然。
3.伦理学是针对个人幸福,而政治学是城邦社会的幸福;个人幸福应该以城邦好为目的,同样城邦好也体现在个人幸福。要过一种德性的生活需要政治制度的保障,比如教育方面,一个人要真正过一种德性的生活需要城邦社会的引导与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