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段子。
让你感到惊奇的事是什么?原来世界上有相爱的夫妻,以及被爱着的孩子…...
我对《和陌生人说话——丁克》中的观察
话说看这个片子,只是想拓展一下,看看会不会有新的观点或想法能帮助我把这个事情想的更“正确”。结果我发现了以下的事情。
三组谈话者,每组有两个人,一个是生了孩子的,一个是明确表示不要孩子的。在我看来,双方都是比较理智的。生了孩子的并没有歧视不要孩子的,而不要孩子的也没有歇斯底里。
只有一组感觉是情绪比较强烈的。也许是生了孩子的生得不容易,虽然一直呈现出轻松幸福的样子,童年也有阴影但她并不能理解她的对谈者——低存在感,消极负面的女士不想承担爱与被爱的感觉,以及只要出现不能自理就要了结自己的想法。
首先,不要孩子的想法不可避免的原因,是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遭遇。亦或是已经成人,独立生活都免不了不被尊重和感情忽视。造成了自我认知障碍,低存在感,低自尊,不配得感,畏缩,向内收(不能张开双臂去拥抱生活而是躲避在角落寻找一份安宁),可能还有死本能的爆发。。
其二,我看到了他们父母的决定对他们的影响。生了孩子的一方的父母都是,在认为婚姻不合适时,选择做出决定,带着孩子离开……可以看出,他们的孩子是果敢的,愿意接受挑战的,“有能力的”。而不要孩子方的父母恰巧是没有力量做出决定,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自己在各种怨念,愁云惨雾中凑活着过日子的(脑补)。
第三,不要孩子是因为没有自信,没有好的榜样,没见过”正确”的模样。在长期消耗的应对家庭、父母带给他们的问题后,已经失去了看到笼子边界的能力。而被父母带离开破裂家庭的孩子,虽然也没见到美好的模样,但见到了妈妈的力量,能自己选择人生的力量。
还有一点,我就有点不确定是否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了,我想肯定和孩子自身的性格有关系。本来就柔弱的孩子,本来就大大咧咧的孩子,本来就敏感的孩子,本来就坚毅的孩子,本来就是太阳的孩子,本来就需要照亮的孩子……
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各种各样的孩子,各种各样的家庭,究竟是为什么,要让我们体验到这么多感受,好的坏的,喜欢的不喜欢的?这人间又是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