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你感到“有趣”

作者: 汉说信数 | 来源:发表于2022-05-29 18:01 被阅读0次

中山小学 林汉铭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时,孩子上课的状态异常投入,甚至情不自禁发出“怎么这么有趣!”的感叹。到底是什么吸引到他们,让他们感觉如此有趣?作为当事人,我也很想弄清楚其中的真相。

【真相1:调整设计,确定核心】

近2周,我经常挤出时间学习国家资源平台上的数学课程。国家资源平台上的数学课程很大的亮点就是非常注重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和唤醒旧知解决当下遇到的新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教材的前因后果更加熟悉,同时也对结构化设计有了一些新的感悟。特别是后者,让我的整个教学观有很大的改变。带着这些收获,我开始着手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风格和课程设计结构。也许正是这些“外来”的新鲜,就是让孩子们觉得有意思的原因。

为了让课程有结构化,教学前我梳理了课程脉络。本节课的前端是三年级的统计表和四年级的条形统计图,由于疫情线上学习的缘故有关三年级统计表孩子们始终没有很系统地学习,所以我就想着借本节课的学习重新梳理有关统计模块前后知识的链接。就这样,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为:1.为什么有条形统计图了,还要学习折线统计图?2.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三者区别联系是什么?3.折线统计图可以怎么应用?

【真相2:逐层推进,重新建构】

上课时,我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CARC)为背景,让孩子们感受到国家在培养青少年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相关领域所做的努力。接着我就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为研究对象,通过“你能从这份统计表中读出哪些数学信息?”为问题导向,唤醒学生的原有对统计表的认知,并鼓励孩子进行圈一圈、写一写、说一说。

巡视过程中上传作品 结束后,展示作品

在巡视的过程中,我有意切换到白板界面,这样可以将巡视过程中发现的素材进行及时的上传,而不会干扰未完成的孩子。在倒计时结束后,我进行了作品展示,并请了小艺和小宏进行作品说明。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三分钟时间里,孩子们通过充分互动和补充,完成了对统计表的原认知唤醒。作用主要有①说明研究内容(从表格上方的标题上可以观察到);②说明研究对象(从表格的横竖标题可以观察到)和具体数值;③可以看出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迁移

在唤醒统计表的旧知之后,我接着出示了条形统计图,并提出了2个任务要求:1.刚刚我们获得的信息,在统计图中还真找到吗?2.除了原来的信息,你还能找到哪些其他信息?3.随机挑人进行汇报。接下来是1分半钟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已经开始隐约感觉孩子们有些小兴奋,主要原因是他们发现统计表中所要表达出来的信息竟然都能在统计图中找到,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了一些更有趣的东西。倒计时结束后,我随机挑到了小谢,并上传了他的作品。小谢除了迫不及待地分享他的发现以外,还向其他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在这幅统计图中一个格子表示多少吗?”

深入 发起投票

这个问题在原先的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中是没有出现过的,但小谢非常细心地发现了这个细节,于是我顺水推舟,根据孩子们的回答作为选项,进行了一波全班投票,从结果上看孩子们是完全可以独立解读。接下来,我发起进一步追问“图中的波浪号表示什么含义?波浪号的作用是什么?如果不用波浪号可以吗?”在对话中,逐渐体会波浪号的简洁性作用。之后,我们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做了一次对比,思考统计图相比统计表在哪个方面做得更好?通过投票交流孩子们发现,即便将统计图上的数据隐掉,仍然可以一下子就观察数量的多少,这恰恰也是条形统计图区别于统计表最大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用时接近12分钟,但孩子们在层层推进中,重新将原有认知进行整理,深刻理解其中内在逻辑。

哪方面做得好

【真相3:引发思考,团队解决】

接下来,我出示了对应的折线统计图,并让孩子们观察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点,提出想要了解的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相关问题。孩子们通过思考,提出了4个问题:1.为什么折线统计图有网格,网格作用是什么?2.折线统计图为什么要画线?3.上面的点是怎么画出来的?4.不标数字行不行?

生成

由于孩子们的主动探索欲望被完全调动,我当即开展3分钟的小组交流。但因为孩子们交流积极性太高,我只好顺势发起抢权。之后,小鲁同学代表小组进行了发言,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理清了这些问题背后的道理。特别是有关折线统计图中线的作用方面,为了让孩子们深刻体会折线统计图中线的斜度有利于直观表达变化的快慢。我在小鲁同学举例说明之后,继续追问“如果不计算,你是否能判断哪段的变化情况更快吗?为什么?”,进而激发孩子们更深入地思考“线”的作用。除了这些我还对标点,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对小谊利用直尺标数提出表扬。最后,我对折线统计图的相关问题做了小结。

投票交流 表扬

【真相4:继续深化 落实应用】

课程到这里,孩子们已经完成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三者的内在联系的梳理,并对折线统计图各部分来龙去脉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数据分析意识,形成整体的数据分析观念。我让孩子们观察折线统计图,并思考“通过数据观察,你认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的发展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孩子们通过思考,将问题聚焦到整体的变化趋势上。

进阶

接着,我分别请了CBA三个选项的孩子进行观点阐述。选C的孩子认为,图标有增有减无法判断趋势。选B的孩子,认为两个年份数据呈现下降,所以趋势是下降。选A的孩子,聚焦核心前提“整体变化趋势”。通过对话,孩子们初步体会“极端数据不影响大数据分析。接着我们对2013年的数据进行了预测,感受折线统计图的预测作用。为了检测孩子们掌握情况,我出示了一名孩子的成绩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让孩子们从整体角度分析“该同学的成绩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现实出发

从检测情况上看,孩子们虽然没有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但他们还是很细心的发现图中蓝色才是该生的成绩曲线,就凭这一点我还是暗暗自喜的。通过交流孩子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进步还是稳定。但由于时间的缘故,我将本题的说理延伸到了课后。

从整节课的反思上看,孩子们认为有意思的点主要有4个方面:1.我改变了课程设计,让孩子们感觉新鲜。整个设计从原本单一的就课上课到上下打通形成结构化,有助于建构知识网络。2.给足时间让孩子们进行探索和辩论,让学习走向深刻。探究和辩论就像一个推手,可以将思维推向更高阶的思考,然而这是需要教师舍得花时间的。3.鼓励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进行交流。学习一定是主动探索的过程,提出质疑,逐渐解决,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4.素材来源孩子,感觉非常亲切。熟悉的素材可以快速的调动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的成效。这些熟悉的素材完全可以从学生的生成和日常生活中寻找。

小贴士:

1.学生的生成不一定只能使用一次,往往在组织交流中,又会产生新问题,通过继续追问,引发新一波的思维碰撞。本文中就出现多次,一个画面发起不同投票的场景。

2.拍照的素材不一定都要是结果性的作品,有时可以是某个行为,其目的是规范学习行为。

3.将孩子的问题提炼关键词,有助于聚焦讨论的焦点,方面观察和思考。

相关文章

  • 是什么让你感到“有趣”

    中山小学 林汉铭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时,孩子上课的状态异常投入,甚至情不自禁发出“怎么...

  • 是什么让你感到迷茫

    人在自信的时候没有什么事能感到迷茫,只有在不自信的时候,才感觉什么事都迷茫,迷不迷茫是谁能决定的,连我自己都有无能...

  • 是什么让你感到委屈

    我们读书,我们接受教育,我们向有智慧的朋友求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赋予自己这样一种能力——无论时局如何变化,无论...

  • 田源1041天《咨询焦虑》

    一、是什么让你感到焦虑?你对焦虑有反思、有觉察,也知道应让自己高兴一点?是什么让你感到恐惧? 二、关于焦虑包含的担...

  • 是什么让你感到内心踏实

    保险不是关住了风险的那道门,而是打开了希望的一扇窗。它把你的人生从判断题变成了选择题。如果有了财富,却失去了安全感...

  • 是什么让你感到疲倦

    最近上班很累了。 我想大概是睡眠不足,于是每天晚上听了书就早早的睡了,但是白天的状态依然不好。 我又想或许是加班少...

  • 让你感到绝望事是什么

    另我感到绝望的是明明刚刚打扫好的房间,家里老人分分钟给你搞的一地鸡毛。什么瓶子不要扔,还可以卖废品;那双鞋子不要扔...

  • 随笔感叹

    是什么让生活变得如此乏燥无味,是什么让你觉得长大了懂得多了却变得更现实了,是什么让你感到亏欠真的无法弥补,是什么让...

  • 2022-02-23

    无助吗 是什么让你感到了幸福或是痛苦? 无能为力吗 是什么让你认定方法就是最好的出路? 什么也不是吗 是什么让你感...

  • 爱上自己才是爱情里最初的样子

    都去想一想,是什么让你陷入幻觉中 是什么让你放不下,愤怒的背后是什么让你感到受害 你看到的是别人的优秀,专注的感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什么让你感到“有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kg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