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和姐姐去孝恩堂买寿衣,为父亲。这家孝恩堂售卖丧葬用品、承办丧事一条龙服务。来此买寿衣,这样的经历还是第一次,以前想都不愿想。但是,哥哥远在外地,父亲身边除了我和姐姐,也没有人能为他考虑这些,病中的父亲自己自是想不起来安排这些事。
父亲的病看样子日渐加重的,目前已没有积极有效的办法医治,先是化疗,父亲承受不了,主动放弃。手术风险大,年事已高,医生也不建议,目前只能采用姑息性免疫治疗。主治医生预测父亲也许挺不过这个年,建议提前准备后事,以免到时来不及。
对于医生的说法,我当时听了愕然又茫然,颇感不适,也有些反感。我总不相信父亲的病会有那么严重,至于这后事要准备哪些东西,我也一无所知,医生没明说,我也不便问,只觉得不需要那么急着去办理,也害怕父亲忌讳。可是,父亲只有我们。我们必须得面对。或许,医生说得在理,迟早要面对,与其临时慌乱,不如提前想到,这需要一份坦然,一份正视。
后来是34床病人老夏的老伴王姨,说起她已为老夏选了墓地,买好了寿衣,后事已办好。她说不必等人走了才去办理这些,三个女儿都在外地,她也不想让女儿们为此分神,就在陪护的间隙,她将老夏的后事一项一项办好。看王姨说这些事的时候,坦然从容,并无遮遮掩掩或有何忌讳,的确,该面对的还是要敢于面对。她还格外提醒,买寿衣也是要讲价的。我的天,以前闻所未闻啊。
不过,看到寿衣二字,不少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和心情可能较复杂,惧怕、不祥,甚至觉得提它有些晦气,因为中国人对死和与死亡有关的东西天生忌惮,心里多少有些忌讳,包括我。
记得小时候,大人不许小孩子随便说死,尤其在年节里,不小心说了,那是要遭到大人的厉声斥责,恍若犯了十恶不赦的罪过,久而久之,死,在人的印象里,神秘,阴森,恐怖。对于办丧事的人家,如若不是亲戚或近邻,大概率会选择绕道而行。中国人对死的避讳是代代传递骨子里的。
那天去孝恩堂,如若是我一人,不知会不会发怵,毕竟那里卖的全都是给死人用的物品,至少会很悲切吧,要给至亲买寿衣,想到被病痛和年老折磨的父亲,不知哪一天突然就离开这世间,做孩子的内心不可能不悲切。好在当时和姐姐一起去的,店员很客气,介绍了几款男士寿衣,有唐装和中山装两种。听说父亲是退休职工,她建议买中山装。后来我们又咨询了王姨,她不假思索地说应该用中山装款的,她又交代要讲价。
我和姐第二次来到孝恩堂,店员依然热情,给我们看了不同价位的中山装,最贵的标价三千八百元,其次有一千五,最便宜的八百元。“最贵的那款最低多少能卖?”姐问。“三千六,不能再便宜了,你看这可是呢子面料。从里到外,五层,做工绝对没讲的。你跟那一千五的比比,哪个料子好?”店员将两款布料放一起对比,让我们看。的确,三千八的明显布料材质、光泽度都比一千五的好许多,但我们也不敢明说,怕砍不下去价,只含含糊糊地说“好一点,好一点。”姐姐和我悄悄商量了下,决定还价两千二。当我们说出这个价位时,店员又是摇头又是摆手:“不能卖,不能卖!”姐见对方不松口,就摆出要走的架势,面对我说:“王姨讲的那家寿衣店听讲便宜得多,要不我们去那家看看?”店员见我们要走,忙叫我们稍等,她掏出手机,请示老板,我们在旁帮腔,说以后其它东西也在此买,最终老板允诺。这样,交了两百元定金,将我们定下的最大号写上父亲的名字,就寄存在店里。很多顾客都是这样办的。不过,店员说,也有不少拿回家的。有一对老夫妇,寿衣买好就放家里,每到除夕之夜,还特意穿在身上,叫冲喜。又是第一次听说。
买寿衣的事办妥,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或烦难,有些事需要自己有正确的心态,也要敢于正视。只是,我觉得,中国人对待丧事,对待死亡的态度,存在不妥不当之处,至少缺一份坦然,少一份正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