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买了一本书,叫《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附有配套音频。虽然音频内容和书中内容重合度不是很高,但是不可否认两者的内容质量都很好。我整理了一些有意思的知识点,和大家共享。
这本书由王力主编,叶圣陶、姜亮夫等审校。
王力先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
叶圣陶先生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我国的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就是他写的。
姜亮夫是一位国学大师,是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
一、天文
1995年出土了一件文物——汉魏的彩锦护膊,上面印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是指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五星出东方”是指五大行星在日出前同时出现在东方。五星聚合一般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出现一次,中国上一次出现的时间是公元1921年,下一次是公元2040年。年轻的朋友们,有生之年还能见一次五星聚合。
古人以农耕生活为主,天文知识比较普及。顾炎武曾说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这儿,“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代。“七月流火”中的火指的是恒星中的大火,特指心宿二,整个词的意思就是“大火”星西行,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二、历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比如,子时表示晚上23点,丑时表示凌晨1点。我们现代人是一日三餐,而古人是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称为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依次推测,古人辰时(早上7点)左右吃朝食,申时(下午3点)左右吃夕食。古人没有电灯,一般晚上不工作,很早就上床休息了,所以也不需要吃晚饭。今人就不一样了,很多人都睡得很晚,特别是程序员,6点吃晚饭后,往往还需要深夜加餐。
子23、丑1、寅3、卯5( 日出 )、辰7( 早食 )、巳9( 隅中 )、午11( 日中 )、未13( 日昃 )、申15( 夕食 )、酉17( 日入 )、戌19、亥21
三、乐律
说到乐律,不得不提一件古物——战国的曾侯乙编钟。古人把宫商角徵羽成为五音,大致相当于现代的1(do)2(re)3(mi)5(sol)6(la)。之前大家认为五音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而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表明,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并且有了完善的绝对音高的概念。曾侯乙双音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古代编钟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域最广的乐器。它证实了,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
四、地理(这节的知识点整理主要参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音频中张金尧的解说)
黄河流域气温变化图(图片来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在上古时期,北方气候温和,更宜居,更适合农业发展,比现在的江南更像江南,而南方过于炎热,环境恶劣。所以,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地带都在北方,而不是如今的南方。从黄河流域气温变化图可以看出,我国经历了三次高温、三次低温。每次温度变化都会引起历史事件,例如战争、人口迁移。
西周时期,温度骤降,长江、汉江会在冬天结冰。东周气候迅速回暖,农业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东汉气温又开始下降,人口大量南迁。西晋,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断向中原迁徙,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面。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现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南北朝时期,南北长期对峙,直到气温回暖,北方土地生产力提升,国家实力大增,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建立隋朝,南下灭陈。唐朝气候适宜,粮食产量高,国力强盛,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压力也较小,唐朝对他们采取征战与怀柔的政策。前期,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很好,后面唐玄宗时期,高纬度地区气温下降,游牧民族环境开始恶化,吐蕃和突厥开始频频进犯。唐朝在边境设立的节度使就地募兵,抵御外敌,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促使中国人口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并成为南方人口和经济超过北方的转折点。
北宋的时候,天气寒冷,国力不足,和辽长期对峙。北宋末年,气温进一步下降,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押解北上,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促使第三次大规模南迁,史称“建炎南渡”。
五、职官
常常在古装剧中听到“九卿”、“六部”二词,那么何为“九卿”,何为“六部”呢?
秦汉的九卿:一、奉常(太常),掌宗庙礼仪,九卿之首;二、郎中令,管宫廷侍卫;三、卫尉,管宫门近卫军;四、太仆,管皇帝车马;五、廷尉(大理),是最高的法官;六、典客(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七、宗正,管理皇族事务;八、治粟内史(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九、少府,管宫廷总务。
六部:一、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二、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三、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四、兵部,掌全国军政;五、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六、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六、科举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举行,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秀才高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举人高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主试,参加殿试的贡士高中后,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古代考试也有人带小抄,这儿介绍一套清代的作弊工具——夹带。这套夹带共九卷,约十万字,是藏在特制布鞋的厚鞋底夹层中带进考场的。夹带的字非常小,是用牛角(而不是木板)刻版印刷的。
夹带(清代道光) ( 图片来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七、姓名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但是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孟姜女姓什么。孟姜女姓姜,而不是姓孟,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比如姜家的女儿一般分别称为伯姜或者孟姜(长女)、仲姜(二女儿)、叔姜(三女儿、四女儿等)、季姜(最小的女儿)。
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观百件文物,晓天文地理,通古文化之任督二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