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最近一条北京1050万买地下室学区房的新闻让人唏嘘,主要是这个半地下室的房子仅有90平米,而且是属于一个已经近30年的老小区。
这个套二的房子有下沉式楼梯,称为半地下室。虽然还有随户附送的一个小型的花园,但其实这个花园严格意义上也只有使用权,要知道只要没写到房本上的面积,都不属于受法律保护的可交易面积,当然交易的时候也不算价格。
外表上看,这所老旧小区的半地下室,单价已经贵到了11万一平,可买家为啥觉得不贵呢?
原来这所“网红地下室”属于西城区西什库小学学区片,而这所小学建校有一百多年了,学校是英语和法语双语教学,很有特色。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西什库小学可以直升北京四中,北京四中算是北京最好的中学。
我看了一下微博上的跟帖,网友主要集中以下三种观点:
1)花这个钱,还不如选择读私立或者直接读国际学校,选择移民也是一条更轻松的路。
2)这家长太有眼光,一千万就能买到这么好的教育资源,太值,下次转手卖它两千万。
3)别人一千万买地下室学区房还说不贵,果然我的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种观点的认知误区。
01
第一种认为有这个钱读个国际学校或者私立学校,选择移民读书教育资源更好,还更轻松的想法,可能更多只是自己的想当然。
作为一个孩子就读私立学校,同时对不少国际学校也做过考察有一定了解的家长,我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想象和现实的差距,真的很大。
如果是一个对教育有要求的家长,我就想问这些家长一句话,只要给钱就能去读的私立学校,你真的去吗?
一些私立学校名气大,但其实也是胜在生源优质,同时,相对来说招募的老师水平也会更高、责任心也会更强。但是有钱就读的那种私立学校,生源的质量肯定堪忧。
没有满意的升学指标考核进行检验,这样的私立学校可能更像一个高级的教育托管机构,最多赢在学校的硬件上,周围一群有钱人的孩子,如果缺少积极学习的氛围,反而容易助长攀比之心。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有独特教育理念小而美的学校,但这些学校未来孩子的出口怎样,还需要有效反馈才行。
还有一些缺乏时间积累,积淀过少的学校,无法检教育成果,太新的教育理念,落实效果与老师的执行能力也有直接关系。
老师们摸着石头过河积累经验也是需要时间的,更何况教育这件事本身,就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才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输出。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选择国际学校,这种全英文的授课环境,可能更多练了英语的听力和口语,但他们所学的体系其实和国外的难度相当,和中国传统的公立学校体系完全不同,可以说,选择这条路,几乎与中国的应试考试无缘,做好一条路走到底。
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一直很好且不会出现有太大变故,并且很早就定下了目标是去国外读大学,当然可以从小选择读国际学校。
但前提是你必须要放弃国内的考试,专心致志的一条路子走下去。而且国际学校高中相当于学习的是国外大学的预科课程,真的要想学明白,也是要花费大量气力的。
那种花钱就能出国读书的海外学校,如果孩子自身如果没有竞争力,真去了也是浪费时间。因为在这样的学校里,他永远见不到优秀的学生和老师,很有可能自己的语言关都迟迟过不了关,更不要说学有所成了。
以我采访和了解到的一些留学家庭,我发现还真的存在未来孩子养育路径有变化的可能,很多时候家庭就因为后来面对的变化,导致与前期规划截然不同。
比如说,有因为夫妻离婚,有个妈妈自己带孩子,无力承担那么高的费用;还有家庭是爸爸所在的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意出现了巨大亏空,当经济上出现了不可逆的跌落,也会导致孩子出国梦想的破灭。
当然这些孩子中,自身优秀的能力突出的,就会马上调整状态进入公立体系学习,也能有一个好的结果。而那些只能靠钱让孩子读书的家庭,一旦遇到风险,孩子自身的能力又不强,转身回归公立也回不来了,真的就是两边都耽误了。
因此我觉得在规划孩子教育路线这件事上,家长自己一定要清晰,全家商定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参加国内的高考顺便也能选择国外的大学,还是一开始就定位出国读书,或者是就在国内读大学有机会再出去深造?
每一条路的选择不同,教育规划和实施的具体内容也是不同的。
现在我身边也有些朋友,让孩子成为小留学生,目标就是以后读国外的中学,更好直升国外名校。有的一开始就把孩子送去读寄宿学校,孩子12、13岁就独自在国外生活。但这种未知的风险不明确,如此小的年纪就与父母分离,的确是一个考验。
还有的孩子不满12岁,一般都是妈妈放弃工作,爸爸继续在国内赚钱,或者是爸爸国内国外两年跑,因为事业的根基还是在国内。选择到国外陪读,一般来讲,都是国内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这些家长都不会在国外工作赚钱,而是做全职家长陪伴孩子。
他们去国外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孩子读书,安排接送以及往返各个兴趣班也够花时间了。经济上属于只有支出和消费,而长期稳定供给主要靠自己家人在国内的收入。
在西雅图留学的一个成都家长群里,我了解到,很多在私立中学就读的孩子每天睡眠不到6小时,高中的很多孩子睡眠只有4小时,甚至都不到。
这些有名校情结的家庭,到了国外以后,才会发现,华人需要更努力才能考上心仪的学校。这些有目标的家庭和孩子,过得比国内孩子还辛苦。
因为只有一条路可走,这种压力绝对不会小,觉得去了国外就轻松实现自己名校梦想教育目标的,那是根本没有亲身经历过。
可以说,教育这件事,如果看成是一种服务,当你你想要更好地服务,花钱真的只是起点,其实是没有上限的。
只想花钱砸教育出效果的,永远都有更好的教育而自己够不着,那么徒增的焦虑感,也只能自己去面对和承受。
花钱的教育和好的教育根本不是一回事。除非你对教育就没啥要求,觉得孩子一般就行了,反正自己也都一般。
02
而网友的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个老的学区房保值又增值的投资想法,其实也有一定的风险。
房子本身保值,是有价值的投资品,这的确不能否认。但一个房龄已经接近30年的房子,把每年的折旧率算上,增长的幅度并不会有想象中那么大。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基调定下来,未来各地都会通过制度和政策调节,考虑学区房的人,很可能发现自己的思维跟不上政策的变化。
如果只是考虑就读学区而非长久自住的房子,这个不确定性,其实很大。当然如果自住顺便考虑学区房,那没太大问题的。
这几年肯定会是教育的集中改革年,如果教育本身就发生变化,学区房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成都现在的小升初电脑排位摇号,真就不是读了某一所小学,就能对口全部进入某一所中学,而是在所居住一定范围内划片,几所学校随机摇号。家附近有好学校的,但是肯定也有一般的学校。
既使孩子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家门口心仪的名校,但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人人都想去名校,报名的人数肯定远远超过实际录取的人数,那就存在孩子进不了原定学区房就读对口名校的风险。
我建议大家在购房时更应该综合考虑,而不是仅凭购买学区房这件事,打乱了家庭的整体安排和计划。
03
令不少网友们普遍沮丧的第三点,觉得自己的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的观点,在我看来,也太过绝对。
看别人的生活永远都是同一本书的精装本,仿佛自己的生活再怎么努力也只是个平装本。
其实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别的家庭展现出的状态是对外的状态,而自己面对的,则是自己真实的鸡零狗碎的生活。
六神磊磊曾说过:“再好的学区房,也比不上你们家的书房。”
这句话在我看来,是肺腑之言。
我接触过很多的优秀学生家长,我发现那些顶级牛娃,并不在私立学校,大多选择的都是家附近的公立学校。我发现,只要家长自己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有毅力舍得在教育上亲力亲为,坚持花时间花精力的家长,孩子都挺优秀的。
我采访过一位孩子以全额奖学金被美国明德学院录取的家长,她告诉我,别人觉得她光鲜的生活,自己才知道有多难。
她孩子曾经就读一所当地知名的私立学校,当然学业负担非常的繁重,孩子的中学全在应付很难的理科学习,虽然早有出国的计划,也只能是在英文方面进行应试和阅读的强化。
可孩子最后去了国外后才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量是那么的少。孩子曾向妈妈抱怨过,当年为什么不送他读普通公立学校?这样他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安排阅读,也不至于现在这么吃力。但他在私立学校积累的理科学习能力,在国外也挺出众的。
上次我还在成都一个新房拟购摇号群里,看到很多报名的人都在讨论该楼盘这么火,主要有学区房的利好,当然小区本身也很高科技,在业内口碑不错。
房子和孩子多半是中国女人最喜欢的话题,一来聊起来就容易刷屏。几个孩子大一些的妈妈,发自内心的感概:孩子之间的教育差距,其实就是家长之间的差距,不付出的家长,根本就不可能有收获。
很多孩子还小的家长,就会觉得这样当家长太累了,还有些人说,就让孩子随意发展就好。
但这种所谓的放养式教育,家长如果现在落个轻松,以后孩子出现的问题更难纠正。对于学生来说,主要的学习任务都完成不好,心里没有体会过奋斗和成功的感受,也会缺乏人生的奋斗目标。
日本小说《平民之宴》里就反映出中产阶层在下一代孩子教育上,一旦出了问题,别说是阶层逆袭,就想保持现有的中产阶层都很困难,教育还有让自己现有阶层持续下滑的功能,一代比一代更差也是可能的。不过如果有些家长根本不在意教育,真的就无所谓。
可对于在意的家长,这就是未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04
我孩子以前就读公立学校,他的一个好朋友,就很有特点。
那个孩子从来没有在外面机构学过奥数,也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刷题,他的兴趣爱好很广泛,但更多的都是一些自由探索,在我看来,他阅读兴趣最大的书,很多都是成人看起来都很烧脑枯燥的历史书。
他从小跟着妈妈还啃过一些学术领域的英文原版书,现在自己还用微积分来计算圆柱面积啥的,这些都是他长期无太大学习压力,父母早期引导和激励的比较好,孩子后期自由探索的结果。
除了钢琴和羽毛球长期坚持外,这个孩子真的从没参加过任何学习方面的辅导班,包括英语。省下的钱和时间,每年出国旅行,他总和妈妈一起,实地在各种博物馆学习,经常在馆里一呆就是一天。
通过他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以及我观察到这个孩子所具有的专注力,我真心觉得,他绝对不比任何一所私立学校的优秀孩子差。
我一个朋友是某银行的行长,那天我在微信上给她留言说事,足足过了五六个小时才回复我。她很抱歉的告诉我,今年孩子上一年级了,刚才她一直陪孩子,才辅导孩子学习,那会人机分离,所以回复晚了。
我这位朋友本来就是川大经济学的博士,个人的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只是我没想到,她还能在孩子的教育上真的一点都没偷懒。
我了解到从幼儿园起,她对孩子的教育一直是亲力亲为。同样,她孩子就读的,也是家附近一所口碑不错的公立学校。
我是真心佩服她。
但家长如果自身学习能力比较一般,又没有过多能力辅导孩子,比如我这样的。可又怕耽误孩子,那么选择学习风气浓厚、老师认真负责,升学有保障且收费合理的私立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种私校环境,收费在工薪阶层咬咬牙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同学之间,其实家庭什么样的经济状况都有,不少孩子凭奖学金来读书,是很优秀的。
根本不是大家认为的私立学校就是非富即贵。这些孩子总体上的特点都非常重视学习,家长们也都非常重视教育。
其实这样的环境,更利于中等生的成长,会更好激发孩子潜能,让孩子见识到更多优秀的同龄人,受到积极的影响。未来在更大的范围内竞争时,本来一般的孩子,自身逐渐积累的优势就会比较明显。
那些既不愿花钱为孩子搭建教育起点,又不愿意花时间和孩子一起琢磨学习和成长,还对教育成果要求高的人,真叫自己既不出钱也不出力,还想要孩子自行取得优异的成绩,肯定有点痴人说梦了。纯粹以放养之名让孩子自由生长的家庭,还总嚷嚷着学校耽误了自己的孩子,真不是学校毁掉你的孩子。
自己放弃陪伴和养育责任的父母,不仅孩子难以取得较大的进步,自己也很难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本身。
就算别人买的起千万的半地下室学区房,而你坚持教育上的亲力亲为,不断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调整方法,教育的起点,也绝对不会比这个半地下室学区房低。
甚至可以说,你才是给了孩子最好、最奢侈的教育。钱对教育这件事来说,可能真没你想的那么重要。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2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谢谢原图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