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思维误区加上这期总结的四大公理就构建了科学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反言之,就好比什么都可以归结到人性上一样,心理学领域繁重庞杂的知识体系和生活中各式心理问题也都是可以一步步对号入座到这三个思维模式,四大基本公理中的,因此平常时刻,不妨留心一些。
公理一 自私的基因:
人的行为本质上是在为基因的传递和延续服务。人类不过是基因的载体,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基因得到永生,从一代传向另一代。
英国生物演化学家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石破天惊的提出了"生存机器"的概念,即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基因的载体,从刚开始提出时的惊世骇俗经过几十年的光阴,你我如今都已接受了基因对我们的行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为此还做过一个研究,将遗传物质完全一样的同卵双胞胎,智商相似性高达86/100,交由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独立抚养,智商的相似性仍高达72/100。同时"亨廷顿基因"在自然选择中未被淘汰的事实也说明了些一点,这是因为它在人年轻时会分泌一种有助于提高妇女免疫力的蛋白,尽管在年老时这种蛋白会损伤老人的运动和认知系统,导致手脚运动的失控。
为了让基因更加有效的传递,自然界不停的在做实验,最新的一款软件就是我们人类,我们脑容量更大,更聪明但同时也有了自由意志有了违背自然的力量,但无论顺应与否,几十万年来,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深深打上了基因的烙印,因此要理解人的行为,心理,离不开对基因的研究,当我们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的前行。
理想很丰满,但"自私的基因"这一现实却很残酷,但我认为对基因的研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证明了每个人的独特性,你不需要和其他人一样,你有自己的天赋与爱好,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它。
公理二 形神一体:
不存在脱离大脑的心理,只存在由我们大脑产生的心理。心理的全部奥秘都存在于大脑中的上百亿神经元当中,有什么样的大脑就有什么样的心理。
心理运行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心理和我们的大脑以及身体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早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心理学家就通过一种血腥的方法证明了我们的大脑才是我们心理的基础而不是我们以为的心脏。
心理学家和将要上砍头台的保皇党人谈好条件,当头掉下之后,心理学家说一个词,如果是名词你就眨俩下眼睛,如果是动词就眨三下,当头和身体分离的一段时间里,心里活动仍是存在的。
既然我们的心脏可以生病,我们的大脑是否也可以呢?研究者利用功能磁共振脑成像技术,扫描了那些患有精神分裂病人的大脑,发现他们的大脑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与正常人的大脑有显著差异。换句话说,我们大脑的病就是我们精神的病,没有那一个人精神出了问题,但大脑却是完全正常的。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你心情愉悦时,身体也会越健康。而当人越焦虑,抑郁的时候,身体的免疫力就越差。这个感受在心理上证明是对的,关键的调节部位就是我们的情绪调控部位杏仁核,当我们调节情绪时,也在调节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和我们的身体健康相关的人体系统。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了解了这一点,相信我们会更有底气做到艰难困苦中仍乐观面对。
公理三 禀赋效应
当你拥有一件物品之后,你对这个物品价值的评价会比你没有拥有它时更高。
没有吃到葡萄,真的是酸葡萄么?心理真的是可以扭曲现实的。
乔治·艾略特虚构了一个叫“米德尔马契”的小镇。在这个小镇上生活着一群人,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壮怀激烈,有很多雄心壮志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慢慢就都滞留在这个地方,过起了蝇营狗苟的平庸生活。在他们雄心壮志时,让他们过这样平庸的生活,简直比让他们死还难受,可在心理的不断受挫和心理强大的适应能力下,他们最终还是安然接受了这一切。想想我们自己年少时的梦想,一样~~
这个心理过程大概有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认识到客观事实,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一事无成。
第二,评价这个事实,分析这个事实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第三,情绪反应,根据评价的结果作出反应。
难过,悲伤的心情都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我们就得改变三个步骤中的任何一步,但有些步骤很难甚至没法改变,已成事实的我们无可奈何,情绪反应又是几千年印在我们基因上的快捷键,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评价。
人人都有扭曲现实的能力并且格外擅长,重要的不是事实本身,重要的是我们对事实本身的评价,评价的效果是可以真实反应出来的,而这个评价恰恰又是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的。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你的人生也将开启了一道新的门,虽然人世间充满了不满,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此之上构建自己想要的心理世界。这让我想起了希腊大哲学家第欧根尼,就是那个睡在木桶里的智者,当亚历山大问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时,他却回答道:“我希望你闪一边去,不要挡着我晒太阳”。
幸福与否,真的是可以无关名声与财富的,只不过大多时候,我们没有智慧与底气看透并做到这些。
公理四:社会是心理的最终归属
人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的框架,离开群体的影响,忽略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我们是不可能认清自己的。
不表露自己的想法,不敢做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事甚至频繁看手机,刷朋友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归属感的追求,网络语“刷存在感”也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孤独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但到底有多痛苦呢?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有个重要实验。
心理学家让受试者参加一个传球游戏,实验是通过人和电脑共同参与的,在开始时,屏幕上显示俩个小人相互传球,有时会传给受试者,但到后来球就只在俩个小人之间传送,不传给受试者啦。
这时候心理学家用功能磁共振扫描了受试者的大脑,发现大脑的"脑岛"区域被激活啦,"脑岛"其实是痛觉中枢,当你被桶了一刀,脑岛会被激活,而当你被一个群体排除在外时,脑岛也会被激活,就像是有人桶了你一刀似的。
一方面我们都是独立的人,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更都是社会人,只有在社会的框架中,在群体的归属中,才能定义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的价值。
明白了这一点,特立独行如果不是你的特质,薛兆丰老师的建议倒是不错的选项“行为上随波逐流,但思想上可以特立独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