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同屋的一个小叔回来了,说是小叔,其实年龄比我小,但是辈分比我高。他回家主要就是处理孩子上学的事情,一个孩子读一年级,一个读四年级,在市里买了房,都要转到市里去读。
一起吃饭的时候,聊到同村的另外一个朋友,在惠州买了房,但是明显收入与付出不匹配,本身也没什么家底,自己做叉车生意,这几年生意也不景气,收入也差不多够一家人生活,老婆在工厂上班,工资还算比较高的,但也仅够供房。那些首付、装修借的钱呢?万一叉车生意继续陷入低谷?
他们考虑过这些问题吗?肯定考虑过的。但是孩子的入学怎么办?要么离开父母回老家读,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要么去私立学校读,一年付那昂贵的学费;要么硬下头皮,买一套房子,把户口迁入,解决孩子就学问题。有时候是很难做出抉择的,明明知道这样做风险非常大,但又不得不这样去拼一把。
这几年,像他这样的,为了孩子,根本没有经济条件却又不得不在珠三角地区买房的,我身边的人有很多,有些是朋友,有些是至亲,每每聊起这事,我都深深地担心——生意越来越难了怎么办?而且可以肯定生意会越来越难做。但是我又很难,也不敢劝说他们放弃买房,让孩子做个留守儿童——看着乡镇留守儿童卷缩在墙角,痴迷于手机,早已没有了与自然的接触。
唉!他们会好吗?我们还会好吗?我们的下一代,还会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