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说过一句话: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正是如此,眼睛的神情,往往比面部表情,更容易看出一个人。
要读懂一个人,一定要看清他的眼神。
1
眼神,以干净为佳
眼神会轻易暴露我们的个人特质。
心理学家Jari Hietanen认为,人们对于“眼神交流”的自我意识在2~3岁就已经开始了。
也就是说,在我们还没有学会多好的语言表达时,眼神已经“出卖”了我们。
有一部经典的电影叫《刘三姐》。
这部片在59年前出品,凭着歌美、人美、景色美的特点,成为一代经典流传至今。
电影里的“刘三姐”,更是多少人心目中的女神。
但许多人不知道,“刘三姐”的扮演者,原本另有其人。
如今看到的“刘三姐”形象,本名叫黄婉秋,本来是被安排饰演“舟妹”的角色。
但她凭着一双灵犀的眼眸,打动了导演,这才能饰演“刘三姐”。
事实证明,导演的抉择是正确的,黄婉秋凭着那双独特的、会说话的眼睛。
将“刘三姐”端庄美丽、深情忠贞的壮族姑娘形象诠释到了极致。
眼神的表达,甚至比语言还要丰富,它直达人的心灵。
表演艺术家黄婉秋也是凭着灵犀的眼眸,演活了“刘三姐”的形象。
这世上,有三种人的眼神最美丽。
第一种是初生婴儿的纯真,第二种是暮年老者的睿智,第三种是干净人心底的坦荡。
都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表演的都是最真实的自己。
眼神,总会暴露我们的为人,与其用笨拙的演技去伪装,不如干干净净做人,坦坦荡荡处世。
只要眼神干净,也就无所谓被人窥探。
2
最大的默契,看眼神
有研究表明:
成年人在一场对话中,双方有眼神接触/交流的时间大约占到整个会话时长的30%~60%。
默契的人,不需要太多言语,一个眼神就足够了,就如多年老搭档的陈佩斯与朱时茂。
在1990年春晚,陈佩斯与朱时茂演了一出小品《主角与配角》,当时引得全场大笑,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甚至在多年后的今天看,仍然是经典之作。
但许多人不知道,这部小品在表演时出了一次重大事故,却在朱时茂的从容与陈佩斯的默契配合下,将这起事故,变成了经典。
剧中有一幕是朱时茂准备拔枪打陈佩斯,没想到这时枪的背带断了。
朱时茂一边接着台词,一边若无其事地绑带子,一点没让观众发现。
陈佩斯也默契配合,他时不时挡在朱时茂面前,挡住观众与镜头。
时不时手上加点动作,吸引观众注意力,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而朱时茂则在不着痕迹中,绑好了带子。
最后,绑上后短了一截的枪带子,戴在陈佩斯身上,更增添了几分滑稽。
也让这小品有了更出彩的结尾,因此成为经典。
两人在台上,没有因失误而多说过半句话,仅仅是一个眼神,读懂了对方的意思,这才演出了这部经典之作。
古罗马诗人奥维特说:
“沉默的眼光中,常有声音和话语。”
眼神,比语言还要丰富,它能在一瞬间的对视中,传递完信息。
眼神的默契,是心与心的相识,懂你的欲言又止,也懂你的言不由衷。
3
人的精神,藏在眼睛里
我们都知道,一部戏好不好看,不是看服装、道具、特效,而是看演技、眼神。
平时看电视,会发现有些演员喜怒哀乐,都是同一个眼神,两眼呆滞,毫无神采。
而有的演员,不需要多夸张的表情,仅仅一个眼神,就让人身临其境,置身其中。
其实这就是眼睛的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