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葫芦娃打完妖精,终于安心地回学校上学了。但娃们由于长期打游戏,哦不~打妖精,缺课太多成绩太差;而且毕竟脑子是葫芦做的,除了瓜瓤也没啥内容了,怎么补课也学不过像核桃娃那样脑子灵的孩子。幸好还有特长生这条路,凭着举重、吐水、喷火、隐身这些独一无二的技能,葫芦娃们顺利地度过了小升初。
有一天葫芦娃放学回家:
爷爷:娃呀,你咋老是看手机呢?这手机里有啥我瞅瞅......
娃:........
爷:这女娃娃大眼睛尖下巴,怎么瞅着这么眼熟呢.....
哎呀这不是蛇精的闺女吗?!!
娃:这是我新交的女朋友。
爷:孩子你咋能看上她呢,她可是妖精啊!
娃:我喜欢妖精!!!
没被妖精害死的爷爷,听了这句话差点昏死过去。
娃接着说:她长得好看啊,你看现在好多明星和网红都是照着她整呢。
而且她性格好,我喜欢吐火她就让我烧饭。 喜欢举重,她就在山里找了好多石头让我举。 喜欢喝酒就让我敞开了喝,想法子逗我开心,跟她在一起就是高兴嘛... ...接受不了?我先讲另一个件事让大家缓缓。
我有个同事,十分聪颖而且极其努力。临到预产期的时候检查出来有点问题,医生建议马上引产,否则对大人孩子都不好。可她愣是拖了一周直到把建造师考完了才去。考试当天,她先生就拿着住院需要的东西等在考场外,一旦有情况马上送医院。
后来她说,都是为了我儿子啊。当时公司跟我谈好了,有了建造师资格就给调进北京。我是为了儿子能在北京上大学啊!
十几年过去,儿如母愿,稳稳地享受着北京的资源优势,转眼该上高中了。同事却眉头紧皱,原来是因为儿子与家人老是对着干。不写作业不学习,说什么顶什么,各种冷暴力不合作,一言不合就去拧魔方。
“我为他付出了那么多,小时候挺乖巧懂事的,怎么现在突然事事都要对着干呢?” 同事锥心不已地说。
然而故事还没完。儿子想出国读书,初中毕业之后就走,而且不需要家人陪读。全家上下一听14岁的少爷要独自一人奔赴美利坚,那还得了!马上动用所有力量拦下。妈妈尤其不答应:当年我那么辛苦就是为了你能在北京上学,你这一走了岂不是白费了?儿子最后表态:不出国也可以,但读大学必须离开北京,哪里人少就去哪上学。理由就是:北京太吵人太多!
这两个故事说的其实是同一件事—— 成长的必经之路,叫做叛逆。
叛逆是啥?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从婴幼儿到青春期从原生家庭里获取信息是最多的,因此形成观念和父母也最相像,甚至可以说,很多家庭里孩子的观点就是父母的观点;但是从青春期开始,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开始获取更多的社会信息,在这些轰炸而来的信息上,人不知不觉地开始着信息的重组、归纳与演绎——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和原生家庭意识的背离,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叛逆。
“自我意识”的启蒙生长不亚于人的二次发育,伴随着对过去价值观念的割舍,就像在原有的枝干上钻出一个枝芽。它不是唯一的生长方式,但却是最符合动物本能的,最原始的表达。而你知道,所有自然界的本能都是难以用人为的力量抵抗的。
所以葫芦娃在自我意识觉醒前,最常说的话是”妖精妖精,还我爷爷!“ 而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发现姑娘不是用来打打打的,她们漂亮妩媚,善解人意,让人开心放松,并且开始对异性有了审美的要求,喜欢上了充满吸引力的蛇精脸。
同事的儿子在同龄人中算是自我意识形成地比较早,所以他会比同龄人更加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且不能获得认同时,还会适当迂回。其实潜意识里的想法就是:我要成为我自己,而不是你们希望的任何人!
那为啥说叛逆是必经之路呢?能不能不经历叛逆就成长呢?
很难!
因为所有不可逆的行为都需要成本。
而成长是一次不折不扣的不可逆反应!
假如不需要割舍,不需要告别就能获得新技能,猴子为什么要跳下树来直立行走? 明明四条腿用力比两条腿要舒服地多啊!
因为不可逆,因为无法回头,我们才能义无反顾地向前走。
行走的过程如同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几乎每一刻的状态都是因不平衡而战战兢兢,充满未知的风险,也因为不稳定而难受、痛苦。
但你如果一直走一直走,直到质变的那一点,生成了新的物质,新的平衡再次建立,旧的反应物变为新的生成物,这一阶段的成长才算到达了终点,而这一过程就是成长。
有的朋友会说,父母的观念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呀,为什么不能保留有道理的部分,修正错误的部分呢?
说得有理,但对于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他们脑容量不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理性的成年人才有能力采取的沟通方式。首先需要辨别出来什么是该保留的”精华“,什么是该改正的错误。对于当事人而言,这需要分辨的智慧和克制情绪的能力。
而对于没有这样能力的孩子,他们会怎么表达?很简单,我怎么想就怎么说啊!而这个时候他的头脑里充斥的更多的是反抗的情绪!所以他说的大部分内容,重要的往往不是他真正的动机和想法,而是情绪!当出现叛逆行为时,他表达的是对抗的情绪!即使是一个成年人,一旦被情绪挟持了大脑,也很难做出理智的行为,更何况是孩子。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仅仅从他的字面意思上理解,结果八成是让你抓狂没商量。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1. 叛逆不一定是坏事。
恰好相反,它是自我独立的必经之路。叛逆不一定代表成长,但成长的过程中,叛逆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清醒地看待叛逆,才能让我们陪伴孩子一起迎接成长。
2. 冲突的罪魁祸首是情绪,而不是孩子说的话和想法。
很多沟通方式让我们不太愉快,其实并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想法,而是因为传递的情绪让我们不愉快。叛逆和冲突只是表达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对方传递的是什么样的情绪,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弄明白这一点才会让我们更好地回应叛逆。
3. 釜底抽薪!
面对叛逆,最差的回应方式是以和他同样的情绪回应,即:你敢对着干,我就野蛮镇压;而最好的方式是釜底抽薪,不让情绪干扰自己,而是把关注点投向产生分歧的原因——新生代的“自我意识”。直击矛盾的“痛点”,直面分歧的根源。
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确定烧起“叛逆之火”的”薪“在哪里呢?可以在下一篇里参考几个“天才”家长的做法:
给天才当家长是个什么感觉?
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诱人不惑的光合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