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跟我同一办公室的女孩子几度恋爱,平常总是热衷从所谓的星座、命理学上找寻属于男朋友的特质,日久,几乎成了单位的星座大师。
呐,她这样做的潜台词是:“我想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他到底有哪些特征跟我是契合的?又有哪些方面是我喜欢并能接纳的,或者相反。”
我也曾年轻,并干过同样的事情。
类似的探究,更像盲人摸象。
手掌的纹路,怎么可以承载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在知道对方是什么人之前,自己是谁或许更重要。
当我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触摸自己独有的特质,向别人解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时,并不能证明,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足够全面和深彻。否则,那个外在的自己,跟内心以为的自己,为什么常常要矛盾、交手、冲撞、击起生活中的各种波澜,再谈判、和解、把酒言欢。
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里的小男孩说:“我的童年就在那里,带点忧愁又有点悲痛”......书中小男孩的自述令我深夜难眠,回到小时候的种种不愉快记忆中:柔弱而被同龄小伙伴排斥;懵懂无知被母亲称为反应慢,以为自己是天生的傻子;被老师当众耻笑训斥;在不断压抑自我迎合父母和老师中,变成他们喜欢的乖小孩;从来不敢大声说我想要什么。
心理学上有很多关于原生家庭的说法,那些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会变成一个缺口,我们成年之后的许多行为,都是在填补和弥合这些缺口。
那么然后呢?
在漫长的岁月雕刻中,我们理解了父母和老师曾经的粗暴无知,终于能够将那些伤口抚平,终于将内在的那个小孩,那个一度被错待的小孩已经冰冷的心捂暖后,我们还能做什么?
我们的样子,被过往的经历糅合,被岁月的潮汐日夜冲刷,早已面目全非。初心是什么?记得出发地,是不是就能返回?
二
《偷影子的人》里的小男孩拥有特殊的能力,他能“偷走别人的影子”,从而看见他人的心事。
在故乡小镇,他遇到了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克蕾儿,喜欢上了她大大的眼睛和大提琴般音色的声音。但克蕾儿的影子却倾身向小男孩诉说:“我害怕长大,我很孤单”……
他跟吕克在漫长的学校生活中结下深深地友谊,毕业后,子承父业的吕克成了一名辛苦的面包师。吕克的影子告诉小男孩:“帮助他改变人生,带着他一起走。”……
他在工作的医院跟苏菲相恋,苏菲对他说:“我只是你生活里的一个影子,你却在我的生命里占据重要的地位”……
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这部作品一经问世,狂销45万册,被赞为温暖治愈系小说。
最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被马克清新的语言、纯然的叙述所吸引,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了整本书。
这是一部清香徐徐暗放的书,让人忍不住想要一个那样的下午:一本书,一杯清甜澄碧的茶,一个人坐在窗边的茶几旁,慢慢酌饮,看窗外的景和人。甚至于幻想,有没有一个人,也像马克一样,当他的影子跟我的影子重叠的时候,就可以读懂我。也像马克一直在做的那样:为每一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为它们找回隐匿的记忆拼图……
三
后来我发现,我们的影子会与太多人的影子偶然或必然交叠,那其实,是另外一个自己。
小时候我几乎不说话,总是影子一样飘过。
童年象一些薯片,在记忆中薄脆无助;像浮萍,孤单而不快乐。
我像马克一样时常会无声无息地看阳光下自己的影子,它们或大或小,还有深浅不一的颜色。深灰色或浅灰色。
长大后,在感情的漩涡中自救后,学会静守寂寞。最孤独的时候,是深夜开车行驶在荒野般的街道,无法诉说,无人倾听,车速有时慢到蜗行,有时快到疯狂,车里的音乐声震耳欲聋,也抵挡不住孤独如夜色的侵袭。
余秀华说:当我爱你时,我曾怨恨我的不完美。
我说:当我爱你时,我的孤独唱着自己的歌。我离自己越近,爱你就越深。我的荒芜里发生了一场地震,在废墟之上,在没有月光的深夜,开出花来。
咫尺之间的距离无比遥远,泪光里的欢乐深情浩大。
而时光,终是随意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