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古称“日短”
太阳位于黄经270度
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
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至此以后
日渐长,天渐长,春已不远
冬至,实在是美好的一天。古人这天放假,而且是放长假。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一天,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老百姓进行“贺冬”。大家相互贺拜,围炉喝酒,一九二九三九四九,这么数着数着,就迎来了春天。
小编看到这个就光顾羡慕他们放假了,简直来不及去想,他们在这一天“拜冬”、“贺冬”,到底是在庆贺什么?
贺冬习俗
按周朝的历法,冬至这一天其实是大年初一冬至实际上就相当于周朝历法中的新年。后来,历朝都用夏历,不用周历,但是冬至成为一个传统节日一直传承了下来,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贺冬节盛于唐宋。一直到明、清两朝,国家都还在冬至日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老百姓也都在这一天忙着“贺冬”。“贺冬”的方式主要是烧香祭祀、拜贺尊长美食相赠、相互走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在南方一些地区,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而在北方,则多是吃水饺、吃馄饨。谚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冬至北方地区则有冬至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这种习俗相传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南阳冬至舍药留下的,南阳至今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
冬至三候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所以冬至时有句吉祥话叫“迎福践长”。
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
此时众多蚯蚓交缠在一起,结成块状,缩在土里过冬。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糜角解】
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糜是水泽之兽而属阴。夏至一阴生,故鹿感受阴气而解角;冬至一阳生,故糜感阳气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温暖流动。
冬至养生
《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志若伏匿,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一段话,是冬至一阳生的养生秘诀。冬意味着藏,过冬就要落实收藏。养生要养养要藏的就是人体的阳气、生气。冬至时,天地一阳始生,保护好这个稚嫩的阳气,就是保护生命的火种,是养生的首务。
《黄帝内经》给我们提供了四个秘方:早卧晚起,安神定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一、早卧晚起
睡眠是一种收藏行为,保障充足的睡眠,就是藏养生机。早卧晚起便是保证充足睡眠的重要措施,“冬眠”的意义也在于此。
冬天的最佳入眠时间应该在21点以前,最佳起床时间应该在早上5点之后。现在的生活习惯导致很多人一听到“早睡”就非常抗拒,一听到“晚起”就欣喜雀跃。这个习惯需要慢慢纠正,尤其是在冬至前后,一定要学会“冬眠”。
二、安神定志
冬日养生讲究安身静体,温煦宽和,心志应该从容不迫,悠然自得,这样有利于收藏养护初生的阳气。相反,急躁易怒,时常处于担忧、恐惧、焦虑、抑郁之中,都会扰动心神,影响阳气的收藏、生发。
三、去寒就温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需要注意保暖,防止动用元阳去对抗寒冷,导致收藏不利,这是冬藏的重要原则。
四、无泄皮肤
意思就是不要出太多汗。在冬季,人的汗毛孔是紧闭的,一可以防止寒气入侵,二可以防止阳气外泄。冬至前后,尽量不要蒸桑拿,或进行会引起大量出汗的剧烈运动。
冬至诗词
《小岁日对酒吟钱湖州所寄诗》
唐·白居易
独酌无多兴,闲吟有所思。
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
杨柳初黄日,髭须半白时。
蹉跎春气味,彼此老心知。
《冬至吟二首》
宋·邵雍
冬至天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元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
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牺。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E N D
▼
点击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