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头条转了一大圈觉得还是没有什么思路,决定还是回来磨练技能,先写下来再说。
最近喜欢一句话,也是在作家周岭《认知驱动》印象较深的一句话:“降低期待,全力以赴。”
最近的我,不再想得那么多,不再干什么都带上自己的畏难情绪,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首先体现在行动力与高度自律上。
上周有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喜欢看短视频,家长也反映孩子因为看短视频,看手机,睡得很晚,成绩有下滑,关键明年6月份就要中考了,这样的状态肯定不行,家长很着急,孩子也知道这样做不应该,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怎么办呢?我想到了自己曾经有一段状态很不好,就像这个孩子,除了工作,就是看手机,倒不是因为多喜欢看,是因为内心的空虚,在现实世界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胜任感,说白了就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
我开始关注自己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根源在于自己不喜欢自己,自己不接纳自己,以致于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可是人都有情感,也有集体的归属感,当自己都无法认可自己,又去哪找寻归属感?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是致命的打击。
我开始反思自己,也思考这个学生的情感诉求,其实她并不是个例,现在这样的学生很多,在现实世界里没有归属感,就只有到虚拟的世界填补内心的空缺。
社会的发展,制度的规定,还有主流的价值观,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好成绩,好学校,好专业就代表着好未来,至于其他就没有了,这种简单直接的评价方式带来更多的是焦虑,无奈,迷茫以及放弃。
我们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却并不晓得如何激发人们读书的乐趣,我们所说的读书更多的是功利性,为考试服务,可是我自己也很纠结,像我这样来自农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我不能说读书不好啊。
考试制度的确立给了我们普通人相对平等的机会,直到现在乃至未来,我还是会说它好,只是需要全社会的人,尤其是父母,包括老师和学校,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们更多元的评价方式。
但是说实在话,在与学生们的接触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家长有生活的无奈,可是这绝对不是推卸养育责任的借口,孩子们不是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他们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呵护,有人说父母生存已经很难,哪有时间管孩子,既然没有时间管,干嘛要孩子?
我又想到了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的那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往往有问题的到底是孩子,还是家长?
想起一位网友说的话:“我舅舅说家里养羊,养牛,还要看看书,学习学习,更何况是养孩子!”我觉得话糙理不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