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沟通的艺术
为什么你总会成为「话题终结者」?

为什么你总会成为「话题终结者」?

作者: 蘇小喵 | 来源:发表于2017-08-29 10:49 被阅读114次

    两性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无论对于哪一方,都一样。

    所以,今天来讲一讲,日常沟通中,有哪些有用的小技巧?你们知道哪些技巧也可以后台留言告诉小茶的哟~~
    好了,进入正题……

    先看看下面三个对话。

    A:你平时都干嘛呢?
    B:平时就看看电影什么的。
    A:看来你是一个感性的人。

    A:你平时都干嘛呢?
    B:平时就看看电影什么的。
    A:噢,那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片子呢?

    A:你平时都干嘛呢?
    B:平时就看看电影什么的。
    A:除了电影之外,还有别的吗?比如小说?

    这三个场景是不是特别熟悉?A的应对,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沟通时的三种模式。

    无论A如何应对,都逃不开这三种模式。(当然,「我去吃饭了,再见」是不算的……)

    一、上堆

    「上堆」是什么意思?简而言之,就是把对方所讲述的话题,进行总结、归纳,往更高一级的层次去提升。

    如同上文的例子。B说「我喜欢看电影」,A说「你是一个感性的人」,这里,「看电影」到「感性的人」,就是一个「上堆」——这中间隐含了一个逻辑:喜欢看电影的,往往是感性的人。所以,「感性」是「看电影」的一个原因。

    我们可以看出,上堆模式,一定是一个总结。它要么是归结到话题的原因,要么是从一个较小的集合,转移到它的父集里。

    总之,它所关注的,是把话题从现实、具体的对象上抽离出来,转而去关注它背后的共性和规律。所以,它在方向上是普适的。

    二、下切

    跟上堆相对,下切,就是把话题细分。从一个集合,转移到到一个更小、更具体的子集(或者元素)。

    我们看第二个例子。从「我喜欢看电影」到「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就是一个下切,因为「类型」是「电影」的一个属性,是「电影」这个概念往下细分的结果。

    同样,如果把「类型」继续下切——比如说文艺片——能得到什么结果呢?A就可以继续问:
    「你喜欢看欧美的文艺片,还是日本的文艺片?」、「喜欢韩剧还是港剧?」
    或者「我蛮喜欢宫崎骏的动漫,你呢?」

    诸如此类。

    这就是典型的下切。它的基本模式,就是把话题细化,聚焦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上面,探讨对其的感受、认知和理解。所以,它的方向是个体的。

    三、平移。

    这种是最简单的,顾名思义,就是转移话题,把话题移向与之相关的新话题上面,企图打破僵局,开始新的交流。

    还是看前文的例子。如果A对电影所知无多,谈不下去,就可以利用「平移」的模式,将话题移到自己更熟悉的「小说」领域去。

    它的作用,是开辟一个新的话题,探寻其他的可能性。其实就是前一个话题结束,咱们另外重新开始一个话题。

    那么,了解这几种基本模式,对我们的日常聊天,有什么帮助呢?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沟通中,女生会倾向于使用「下切」,而男生会倾向于使用「上堆」。

    说实话,95%的两性沟通障碍,其实都源自于此。

    举个例子:针对同样一个问题,男生会去想:这个问题怎么定性?它的普遍原因是什么?它有什么解决方法?接下来可以做些什么?

    而女生会去想:这个问题是怎么发生的?我有什么样的感受?它对我造成了什么影响?我有什么想法?诸如此类。

    简而言之,男生更喜欢把问题抽象化,从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而女生更加细腻,更喜欢关注问题的细节和个人感受。

    显而易见,这样的两个人撞到一起,能聊得下去吗?

    自然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啦,所以不管你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来学着点。

    譬如说,「多喝热水」,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经久不息的梗?就是因为,对于男生来说,「肚子痛」→「多喝热水」是一个十分自然的「上堆」,因为这的确就是一种普适的解决方法嘛。

    这就是男生的思维:一个问题,问出来,就一定是要被解决的。不能给出解决问题,那要讨论它干嘛?

    但很多女生还真的不这样想。

    很多时候,女生问出一个问题,并不是期待它「被解决」——很多问题本来就没法让别人代劳——而是希望能从他人处获取共鸣,得到认同,满足社交的需求。

    这个时候,你应该使用「下切」的沟通方式:把注意力从问题本身转移开,转而去关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它给你造成了什么影响?你是怎么想的?并适时地表示认同和理解。

    同样,跟女生聊某个话题时,最忌讳的,就是用「上堆」的方式,将话题终结。

    为什么?因为「上堆」的作用,本来就是总结归纳——你都总结了,还能聊些什么?明摆着就是告诉对方「不要聊了,到此为止」嘛。

    所以,男生们,如果有女生愿意和你聊电影或者书籍,记住,多关注对方的感受、想法和经历,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你喜欢这本书呀,哪一部分呢?噢,这部分我也觉得很赞,你是有过类似的故事吗?难怪,那我想你一定能体会作者的心情——诸如此类。

    或者,聊聊电影里的某个镜头,为什么喜欢这个场景,BGM怎么样,演员的表演怎么样,衣服怎么样,等等。

    而不是去关注「这本书其实写得不好」,或者「这部电影拍得挺一般的」——谁要跟你聊这个。

    反过来呢,也是一样的。

    男生喜欢聊什么?通常,他们不太喜欢谈及具体的个人感受和事物细节,因为他们会觉得这太琐碎,大脑记不住,也不屑于记住。他们更喜欢谈的,是宏观的、「格局更大」的东西。

    所以,让一个男孩子开心,莫过于在他熟悉的领域,听他向你倾诉,他的学识、积累和见闻。

    如果跟男生聊一本书,你要习惯,对方可能从情节聊到结构,再到作者生平,再到他的其他作品,甚至到流派、风格、历史地位,最后再给你列出一个长长的书单出来。

    嗯,习惯就好了。

    当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不要变成查户口,这样会让所有人讨厌。

    除了两性差异,关于这三种模式,我们还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记住一个规律:一次良好的沟通,必然是这三种模式交替进行的。

    多下切,少上堆,话到尽头就平移。

    这对于所有日常沟通都适用。

    为什么呢?前文讲过,上堆的本质是总结归纳,实际上,它起到的是一个「封闭」的作用,让对方无从回应。

    而下切则相反,它是从一个信息块之中打开入口,开启一个话题,起到开放的作用。

    所以,下切可以适时地引导话题,让双方有话可说;上堆则可以作为缓冲,让交流过程不至于步步紧逼,同时跟下切和平移结合,开启另一个话题。

    简单来说,就是这么三点:

    1. 2-3个下切,接1个上堆**
    2. 上堆之后,紧接1个下切,开启话题**
    3. 一个话题聊完了就平移。**

    大致按这种模式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会很有用。

    最后,用一个例子作结吧:

    A:HI,在忙什么呢?
    B:没啥,刚在改一个PPT。
    A:什么PPT呀?(下切)
    B:一个项目,比较急,所以加班赶一下
    A:做得怎么样了,还顺利吗?(继续下切)
    B:还行,大致差不多了,明天改改就好。
    A:那就好。我之前也是,遇到项目,就要熬夜赶方案(上堆)。是什么项目呢,新品发布会?(下切)
    B:是啊,就是下周六那个发布会,你看到消息啦?
    A:对啊,这次还是某总发言?(下切)
    B:对,今天已经跟他排练过好几次了……
    A:辛苦辛苦。这次是在广州吧?(下切)
    B:对,已经定了酒店,就会场旁边。
    A:下周日着急回去不?不着急的话我找你吃顿饭(平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你总会成为「话题终结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co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