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札记》之行为经济学

《读书札记》之行为经济学

作者: 小雍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4-05 22:39 被阅读0次

前言

《读书札记》之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经济学学科,它研究人所作出的经济活动,通过理论分析实践,再加入心理元素,对这些活动作出解释。人类对于风险的感知和实际存在的风险不对称,这是行为经济学的精髓所在。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行为经济学里的三种思维方式!

赌博的本质


《读书札记》之行为经济学

曾经有网友向我提问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赌博?赌徒想从其中得到什么呢!”

我当时给他的回答是“赌博的本质不过是将命运之舵交给纸牌,通过纸牌向神邀宠罢了”。赌博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的获得,大概率的损失事件,面对这两者人们做出的选择都是趋之若鹜,对于大概率的损失往往会自动低估,觉得自己不会那么倒霉;对于小概率的获得,他们迷恋甚至为之痴狂,总以为这幸运之神会降落在自己的头上。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风险与损失!风险是不确定的,损失是一定的。人们对损失的态度是绝对的,清晰的,但对风险的态度则是暧昧不清的,爱恨交织的,人们总是痛恨失去,却不一定害怕风险。所以,当我们面临风险做出选择时,一定要慎重并且理智!任何的一点侥幸心理都可能是最终失败的关键因素,就好比做投资一样,没有详细的投资分析与计划,没有对风险的管控与检测,仅仅凭自己的经验与感觉好恶走,那么除非你是运气特别好,否则注定失败!不过话说回来,一个人哪有那么多的好运气呢?任何的运气都是自己不断努力之后上天反馈你努力的结果,这其中存在的因果关系,断断不能忽视,否则就容易陷入侥幸中。

损失厌恶


《读书札记》之行为经济学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一个经验,那就是“你没有得到所期望结果所带来的影响比你得到之后再失去所带来的影响大”,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公司里发工资,本来你自己的工资是3000,你同事的工资是3200,然后财务发放时给你两发错了,那么大多数人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会主动提出退回这200,但是你同事说算了吧,下次发的时候从你的里面扣吧,当时你的感觉可能不会太强烈,但真正到扣你工资时,你的心里就不舒服了。这就是损失厌恶(或者叫反应过敏症.所有权眷恋症),因为人们对损失的感受比对收益更为敏感。我宁可不得到也不愿意得到之后在失去,这样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在人际交往之中想要说服对方与自己合作时,言损失比言利益更加有说服力,更加容易让人产生强烈的情绪。

思维锚定


《读书札记》之行为经济学

这里的锚,就是用来固定轮船所用的那个锚,当然这里是个比喻,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常常会过分强调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进而产生扭曲的认识。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评估时,会将某些特定的数值或者现象作为参照值,这个参照值就像沉在水底固定船的锚一样,制约着人们所做出的评估结果。

这里讲思维锚定,就是说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在实际遇到问题并解决它时,要运用我们培养好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当然,这是要与思维定式区别开来的,锚定除了讲需要有固定之外,还要有动态变化,因为锚沉入水中时就是固定的,但是它会跟着船行动,懂得变通。所以,思维锚定的思维方式是会随着问题变通的。作为一个会计人,我始终在强调并告诫自己,一定要形成自己的会计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在业务能力上提升,还可以突破自己的局限,更加清晰的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锚定的概念其实还可以推导出另外一种观点,那就是参照依赖,其实想想也是,现在很多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由参照点决定。你说自己在县高中成绩第一,那如果换到市高中呢?对吧,所以看问题一定要找好那个关键点,关键点不同那你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这个时候就需要根据你自己需要去确定,但有一点得注意,那就是必须综合全局考虑然后选择。

平均斯坦与极端斯坦的认识观


《读书札记》之行为经济学

有些事物表现出相当的平均性,大部分个体都靠近均值,离均值越远则个体数量越稀少,与均值的偏离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数量将趋近于零。有些事物则表现出相当的极端性,均值这个概念在这个领域没有太多的意义,剧烈偏离均值的个体大量存在,而且偏离程度大得惊人。前者称为平均斯坦,后者称为极端斯坦。 纳西姆•塔勒布一再强调不能把两类事物混为一谈,尤其是不能将处理平均斯坦的方法用来处理极端斯坦,否则,稍有不慎,就会害死人。塔勒布一再强调,在平均斯坦领域,有些事情过去不曾出现,我们也可以有相当把握判断未来也不会出现,比如过去没有出现过体重超过一吨的人,将来大概也不会。但我们目前的世界首富的财富为五百亿美元,一千亿美元财富的人以前没有出现过,现在也还没有出现,但并不代表未来也不会出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札记》之行为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hs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