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一个多月了,从最初的茫然无序,到后来决定写些教育方面的内容。现在已经基本上把自己对育人方面的认识、自己心里面的东西、也是基础理论的部分写完了。下一步怎么写?
写作目前还是有些茫然,即有对写作内容的迷茫,也有对自己写作能力的茫然,毕竟自己不是专业写手。既没有靠写作赚过钱,甚至都没有做过文字输出的工作。大学毕业以后基本就与写字绝缘了。
继续写些什么呢?
写作,必然是要写有用的东西,别人需要的东西。
什么内容才是有用的呢?
不能总是理论,也要有实践吧。
喝水人的培养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只能采用轻松的过程、愉快的方法——就像人喝水吃饭一样自然。人为的规定、计划,都会有一定的执行难度。
人们往往都知道在育人上应该怎么做,毕竟自己就是这样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但是在行为上往往不能切实的执行或向其靠拢,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
比如,年龄还小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状况:该睡觉时不睡觉、该起床时不起床、该洗脸时不洗脸、该吃饭时不吃饭、该回家时也不愿回家。长大一些的时候,该学习的时候不想学习,父母让做什么,也总是磨磨蹭蹭、心不甘情不愿。这可能都是由于家长们工作过于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少,自身也缺少系统的育人理论和深刻的认识。
坚决不吃我的写作是否可以慢慢向这方面靠拢和研究呢?
比如,孩子们在一天的玩耍与学习中都有哪些行为习惯?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可以鼓励?哪些需要引导?从这些细小的方面去入手、去总结、去研究。这些细节可能很难扑捉,但是人的行为、习惯、性格,甚至思想,内心的坚强或软弱不正是在这些极小的生活琐事中慢慢积累养成的吗?
教育是一件很大的事,它决定了人一生的命运与前途。
教育也是一件很小的事,它就在每一天的茶余饭后之中。
不想读书甚至大部分人都没有接受过认真和用心的教育或引导,只是吃喝拉撒睡。然后说说话、学学习,玩一会儿、说一会儿,休息一会儿、交流一会儿,发呆一会儿、思考一会儿,每天这样重复的生活。
人的成长应该主要是心灵的成长,而不仅仅是我们眼中能够看到的这些。能看得到、有形的东西往往都是“小象”、小节。涉及到心灵的东西才是“大象”。
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希形”。“大象无形,小象有形”。“执大象,天下往”。
要学会交流所谓“小象”就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表现。
所谓“大象”就是导致孩子们这种种行为的背后动机与主因。
我们必须挖掘在成长中那些无形的“大象”,舍弃“小象”。人的行为可以制止,但不知动因,不能对症下药,则可能还会再犯,治标不治本。
我们看得到的部分,比如孩子们的苦恼、不开心、郁闷、情绪低落、哭闹、大吵大叫,情绪高昂、疯叫、疯玩、疯跑等。这些都是有形地表现,属于“小象”。“大象”就是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机理,是无形的。“执大象,天下往”。这句话在孩子教育上也适用。谁能执“大象”,谁必然能成为育儿专家。
不要吃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人的教育成长也是长久的、艰难的、曲折的。教育又是微小的,它是在一分一秒一日中具体执行的。一日之中我们能做的事也是极为有限的。细小的行为逐渐会积累成难以撼动的行为准则与习惯。甚至成为人的本能本性。
人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本性、本能?都只不过是在无数次的尝试与坚持中形成的。
人来到这个世上,犹如一张白纸。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无限的可能。这种可能就是在每分每秒每日中实现的。
发呆差别只是有的人过早地确定了一生的模式,活在当下,每天重复着同样的茫然、无措。
一个成功的教育必定是面向未来的、也是面向未知的,更是面向创新、面向变化的。
人们只需教育孩子基础的道德准则,然后再有求变之心、求新之心。才能保持这初生的无限的可能。
稳中求变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准则。现在的很多培养模式、教育习惯应该是稳中求稳。
稳就是要有道德,变就是要有理想、有追求。现代人的“求变”、“追求”基本都属于临时抱佛脚,有时看似对金钱很渴望,但是有了钱之后呢,大多还是为了更惬意的懒着、闲着。他们一贯的追求还是:“懒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静思“大象希形”。“执大象,天下往”。——《道德经》
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发现那些无形的行为习惯。“执大象”,就是要抓细小。
这些内容将是我下一步的写作目标。加油!
网友评论